近日,文化和旅遊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公布了66個2022年「非遺工坊典型案例」。其中,瀏陽油紙傘「小小油紙傘撐開共富新天地」入選2022年「非遺工坊典型案例」。
李忠國指導工人製作油紙傘
此案例將油紙傘的傳統技藝與現代手繪創意、手工藝市場需求相結合,探索打造「互聯網+扶貧」模式、「村集體+企業+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新模式,創新發展紙傘產品15類,年銷售額接近600萬元,帶動50餘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致富。
瀏陽油紙傘的生產和使用歷史已有1000多年。生產油紙傘的藝人多以師徒傳承的方式進行技藝傳授,經過代代相授,瀏陽油紙傘幾乎毫無遺漏地承襲了祖輩們流傳下來的制傘技藝。
「製作一把油紙傘,需要經過號竹(選竹)、鑽孔、拼架、穿線、串聯、油傘等70多道手工工序,使用上百種工具,歷經15天左右的製作周期才能完成。2016年,瀏陽油紙傘製作工藝列入長沙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瀏陽油紙傘製作工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李忠國
今年57歲的李忠國來自湖南瀏陽市達滸鎮椒花新村,是瀏陽油紙傘製作工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15歲開始學習祖傳制傘技藝,72道工序,他樣樣都會。
憑着這門手藝,早些年,他在鎮裏創辦油紙傘廠,風光一時。但在工業化產品雨陽傘的衝擊下,傳承千年的油紙傘逐漸被市場邊緣化,油紙傘廠被迫關停。
李忠國只好外出務工謀生。因上有年邁的母親,下有兩個正在讀書的孩子,微薄的收入與沉重的負擔,讓他陷入幾間泥磚屋家徒四壁的生活困境。2015年,他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正是這一年,扶貧工作隊進駐椒花新村。隊員們在走訪時發現,李忠國揣着做油紙傘的好手藝卻陷入貧困,大家鼓勵他走出去看看,了解油紙傘的市場新需求,通過手藝賺錢脫貧。
「走出去才發現,果然有機會。」李忠國在浙江義烏等地考察時,發現一種微型工藝油紙傘很有市場。回來後,他潛心研發這種油紙傘,將原來繁瑣的製作程序簡化為14道工序,並改良製作工藝,融合手工繪畫藝術。
在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李忠國申請了5萬元扶貧貼息貸款,再自籌了部分資金,在家裡辦起了微型油紙傘生產作坊。
創業伊始,李忠國集老闆、銷售員、工人於一身,起早貪黑,忙裡忙外。雖然艱辛,但市場給了他獎勵。短短一年時間,這個微型油紙傘家庭作坊創造產值17.6萬元,利潤3.2萬元。2016年底,他成功地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脫貧後的李忠國沒有忘記鄉親。2017年,他與村裡54戶貧困戶相繼簽訂幫扶協議書,由他傳授手藝,委託貧困戶代為加工油紙傘。對一些殘疾和行動不便的貧困戶,則採取來料加工的方式生產,然後將成品回收。
在訂單最多的時候,做工的鄉鄰有近200人,手腳麻利的可以掙200元/天,手腳慢的也能掙到50-60元/天。貧困戶孔祥仁因病在家休養多年,現在在家門口找到穩定工作,「我在家加工傘頭,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搭幫了老李啊!」
只要能幫到村上的貧困戶,李忠國就感到欣慰。現如今,他的油紙傘日加工超過3000把,成品遠銷東南亞及東非等地。按照「訂單+保底」委託加工的模式,他每年帶動每戶貧困戶增收至少1萬元。
2020年4月,李忠國將主要加工的車間搬遷至村裡的「致富工廠」,並與村集體建立合作機制。同年10月,李忠國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成為當年全省唯一獲評人選。2021年2月25日,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
從小小的油紙傘到「致富工廠」,忠厚的農家漢子李忠國,撐起了自己的一片天,也撐開了周邊鄉鄰的共同致富路。(方景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