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千年帝都 牡丹花城 > 正文

三大石窟「掌門人」洛陽聚首 共話石窟保護發展

時間:2020-10-21 10:09:07來源:河南日報

甘肅敦煌莫高窟

洛陽龍門石窟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三大石窟,熠熠華光。

  幾天前,敦煌、雲岡、龍門三大石窟在洛陽「神仙合體」,令世人驚艷。

  10月20日下午,中國三大石窟「掌門人」——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史家珍,也以學術沙龍對話方式「聚會」洛陽,共話文物保護和發展。

  「毋庸置疑,文物保護必須是第一位的。經過多年探索,敦煌找到了保護和利用之間的協調,在保護好的基礎上,經過多年的科學調查得出一個承載量的數字上限,讓遊客分時段有序參觀,也保證了更好的觀看體驗。」趙聲良說:「保護好才能利用好,才能讓文物『活起來』。現在遊客通過數字化可以看到無限豐富的敦煌壁畫,包括不開放的那些洞窟,還可以仿真還原,讓壁畫故事里的動物和人物走出來,比如讓九色鹿和觀眾互動。」

  新中國成立以來,雲岡石窟進行過多次大規模的維修保護。張焯對此感受頗深:「這些年,我們大膽嘗試、勇於探索,先後解決了穩定性問題、環境問題、滲水風化等問題,從文物本體逐漸走向數字化,朝着預防性保護發展。」

  「我們還利用數字技術和3D打印,保存石窟測繪與形象數據,開展洞窟復制試驗,成功完成第3窟、第12窟、第18窟等比例復制,實現了『可拆裝、可運輸』,邁出了雲岡石窟『行走』世界的第一步。」張焯說。

  史家珍擔任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時間並不長,正從一個考古工作者身份轉變為龍門石窟的保護者、守護者、研究者。「流散海外的文物回歸,因為各種原因有各種困難。我們將通過數字化技術,通過跨學科、國內外多種合作,讓遺產信息回歸,讓文物造像回歸。」史家珍說,「把文化遺產保護好、闡釋好,分享給社會大眾,有助於提升公眾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作為中國三大石窟的緊密「合作者」,浙江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副院長李志榮當天也受邀來到現場。她理解的文物保護是除了本體保護外,在當今數字時代更重要的是信息保護,只有把信息保全下來才能傳得更久遠。「這次三大石窟能夠合體呈現,背後依靠的正是數字化技術,實現文物物質形態向數字形態的轉化。」李志榮說,這些都是數字化回饋的結果,同時讓我們的研究從學術真正走向了公眾。

  敦煌、雲岡、龍門的石窟歷史文化一脈相承,同是石窟藝術的寶庫、「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中外文化交流、碰撞與融合的見證。談到未來的石窟保護研究工作,三大石窟「掌門人」紛紛表示:文物保護專業研究人才缺乏,建立專業的科研人才隊伍迫在眉睫。

  目前,雲岡石窟正在和高校聯合推動「雲岡學」的研究工作,張焯說,「山西地上文物第一,但是維修保護任務遠遠不足,彩繪壁畫修復等需要大量人才,現在也在通過設立文物修復中心等多方渠道努力。」

  今年國務院召開關于加強石窟寺保護的會議上,明確了大學在石窟寺保護方面要助力人才培養。比如浙江大學在全國21個省市做了150多個項目,在田野實踐工作中培養了不少人才。大家認為,目前,從國家到地方都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工作,未來充滿希望。(河南日報記者 田宜龍 溫小娟 郭歌 圖片均為新華社發)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