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千年帝都 牡丹花城 > 正文

河南大學抗戰辦學舊址:生動再現歷史 弘揚愛國精神

時間:2020-08-17 17:40:08來源:洛陽網-洛陽晚報

  80多年前,河南大學遷至潭頭(今屬欒川縣)興教求知。其間,潭頭人民與河大師生肝膽相照、和衷共濟,結下深厚友誼。如今,潭頭鎮不僅保留着不少「河大」元素,還建了國立河南大學抗戰時期潭頭辦學紀念館,當年河大師生學習、生活的地方——河南大學抗戰辦學舊址,已成為省級文保單位。

位於大王廟村的河大女生宿舍舊址

  走訪:舊址得到修繕保護,已是省級文保單位

  河南大學抗戰辦學舊址主要分布在潭頭鎮潭頭村、黨村、張村、古城村、大王廟村一帶。記者去的是大王廟村,當年河大農學院在這裏佔了院落8個,設有種子庫和儀器室。記者看到,如今這些院落已是省級文保單位,經過修繕保護,部分重現了當年河大師生在此興教求知的原貌。

  1939年年初,受戰事影響,已遷至南陽鎮平的河南大學不得不再次轉移。當年3月,時任河南大學校長的王廣慶來到嵩縣考察辦學條件,在縣城碰到了他的大學同學——潭頭高級小學校長馬振堂。

  聽說河南大學準備遷到嵩縣縣城,馬振堂提出「去潭頭更合適」的建議。馬振堂當時分析:潭頭四面環山,有利於避敵;部分民宅和潭頭高級小學的部分房間可以當校舍;鄉紳熱心教育,會大力支持……

  王廣慶覺得有道理,便前往潭頭考察。之后,在徵得縣里官員的同意后,王廣慶決心將河南大學遷至潭頭。

  1939年5月,河大師生長途跋涉到達嵩縣。最終,河南大學校本部及文、理、農3個學院千餘名師生遷入潭頭,醫學院留在嵩縣縣城。

  歷史:河大遷至潭頭,師生村民結下深厚友誼

  河南大學遷至潭頭后,得到當地百姓的大力支持。

  潭頭高級小學主動騰出校舍50余間作為河大文、理、農學院的公共教室和圖書館;關帝廟20多間房改為校本部辦公用房;文學院設在古城村、石門村,佔8個院落,資料室另設于上神廟;理學院設在黨村,使用了6個院落;理化實驗室、儀器室、生物標本室、電廠設在40多間民房中……

  此外,為了滿足師生課本印刷和文具需求,當地百姓辦起了「七七服務社」;為了讓師生有洗澡的地方,大家利用天然溫泉建起了「河大池」;為了解決師生吃菜問題,有村民主動改糧田為菜地……

  在潭頭人民的傾力支持下,河南大學的教學、科研工作得以正常開展。1942年3月,省立河南大學升格為國立河南大學。

  為了回報潭頭人民,河南大學大力興辦大眾教育,從幼兒園到小學,從七七中學到簡易師範,大幅提高了當地百姓的知識水平。

  1944年5月15日,日軍盧氏挺進隊侵入潭頭,制造了駭人聽聞的「潭頭慘案」。慘案發生時,與河大師生朝夕相處的鄉民竭力保護師生和學校的教學設備,其中也有人被日軍殘忍殺害。

  慘案發生後,河大師生轉移至南陽、西安、寶雞等地。抗戰勝利后,河大師生回到開封。

國立河南大學抗戰時期潭頭辦學紀念館

  傳承:修建紀念館,弘揚愛國精神

  如今,人們在潭頭鎮仍能看到不少「河大」元素。

  當年的七七中學現在是河南大學潭頭附中。記者在該校門口看到,河大師生當年栽下的兩棵柏樹苗已經長成大樹,樹下的刻字石上有「河大柏」三個字。在學校的廣場前,「河南大學潭頭紀念碑」立於涼亭下。

  此外,在潭頭鎮各地,還分布着「河大梨」「河大葡萄」「河大松」……

  潭頭鎮黨委副書記袁培岩介紹,2015年8月,由河南大學和潭頭鎮共建的國立河南大學抗戰時期潭頭辦學紀念館開館,重現了當年河大在抗戰時期的烽火育才之路。2016年,該紀念館被省委宣傳部正式命名為「河南省第六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近年,來自省、市、縣多家單位及社會各界群眾前來參觀學習,接受愛國主義教育。(記者 劉嘉儀 實習生 魏宇洋 文/圖)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