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湖南 > 正文

《省管幹部》:中國式政治層級與利益版圖的博弈重塑

時間:2025-01-03 12:12:39來源:大公網

  朱金泰的又一部長篇小說《省管幹部》最新面世,「微信讀書」全網首發後,在噹噹、京東等平台相繼上架。

  也許大多數讀者認為,《省管幹部》是一部官場小說。但我覺得,不僅僅是一部描繪官場風雲的小說,更是一部深入探討改革對政治生態、幹部心態以及社會發展影響的文學作品,更應將其歸類於「改革文學」。從改革文學視角來看,《省管幹部》緊扣時代脈搏,聚焦於省直管縣體制改革這一真實的重大社會事件,展現了改革過程中官場生態的微妙變化與權力格局的重新洗牌。這種對現實題材的敏銳捕捉與深刻剖析,大大增強了作品的時代感。

  在小說中,作者以「省直管縣體制改革」為主線,巧妙地運用了改革文學的敘事手法,將改革過程中的矛盾衝突、利益糾葛以及人性的光輝與陰暗面展現得淋漓盡致,為讀者展現了現實官場生態、權力鬥爭和改革的複雜性。同時,小說還通過富有哲理的句子和段落,引發讀者對改革、權力、人性等問題的思考。正因如此,相對於一般的官場小說,《省管幹部》的站位更高,主題更宏大,思辨更深刻。這部作品具有較高的時代價值與社會意義,也為改革文學的發展註入了新的活力與思考。

  創新:開放式寫作文本實驗

  毫無疑問,《省管幹部》是一部嚴肅的時政小說。

  然而,這部嚴肅文學作品,卻承載了一場好玩的「文學實驗」與「寫作文本創新」。

  在這部作品裏,思維活躍的朱金泰第一次提出了「開放式寫作」概念,喊出了「文學創作的泛娛樂化」口號,讓讀者和作品「互動」起來。即打開寫作思維,讓讀者參與到作品中來。通俗地講,就是熟悉的人、陌生的人,都可以在小說裏「客串」一把。這種「客串」,既可以是參與者的名字,也可以是其自身親歷或朋友的故事。讀者可以親臨文學現場,進入故事的某些具體情境,與小說發生「關繫」,產生「鏈接」,這算是一種文學創作的「沉浸式體驗」。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在不同的人生場景裏,我們每一個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社會角色。能不能讓文學「泛娛樂化」?能不能讓作品與觀眾「互動」起來?能不能邀請讀者「對號入座」?這是朱金泰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現在,《省管幹部》成為了他的實驗場。

  據說《省管幹部》創作初期,有很多人響應作者倡議,躬身入局,報名參加,其中有公務員,有企事業人員,有業界精英,有商界大佬,也有自由職業者,諸如此類。不同的人,根據不同的場景,分配到不同的角色,扮演不同的形象……作者通過恰如其分的情節設計,將「參與實驗者」巧妙地融入到了小說中,展現了文學創作的奇妙魅力。

  可以想象,有一天你或者你的親友,在捧讀《省管幹部》的時候,突然看到了你的名字,或者讀到了你的故事,那是一種怎樣的體驗。除了會心一笑,還有可能成為見面時的談資。讓文學創作變得「有趣」,「好玩」起來,這是朱金泰進行「文學實驗」的初衷。在朱金泰看來,閱讀也是一種休閑,也是一種精神上的娛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寫作者、參與者、讀者,甚至旁觀者,將這種「好玩」的娛樂方式,與自己的親友們一起分享,在另一個文化空間產生聯繫,閱讀便會變得更生動起來,更加有趣……

  朱金泰在《省管幹部》的寫作實驗是否成功,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為我們的文學創作、文本探索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從這個角度看,這部「全景式」描寫改革圖景的小說,與傳統的改革小說有三個新變:一是視野更為宏大,描寫場景涵蓋中央到省裏、市裡、縣裡、鄉裏、村裡,由上而下,全線貫通,比場景逼仄的「大廠文學」等更為開闊;二是題材更為深刻,這部小說關註的「政治體制改革」,改革的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促進富國強民,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推進我國的現代化進程,是一盤影響國家發展的「大棋」。比早期改革小說關註的「農村」「國企」等題材更為深入,因賦予了時代價值,具有特別的當代現實意義。三是層級更為高要,以往的改革小說將主要人物集中在縣、市兩級,《省管幹部》的主要人物定位為省委書記,很多重要戲份也集中在省委大院、省委常委會,在層級與段位上也實現了較大突破。

  時政小說也好,改革小說也罷,目前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省管幹部》一如既往地體現了朱金泰獨闢蹊徑的個性化創作風格。比如他出版的《老爺子》講述的是退位高官影子腐敗,發表在《當代》文學雜誌的長篇小說《官病》關註的是公務員之死、領導幹部心理疾病,《省管幹部》則聚焦在「省直管縣體制改革」,其視角都是十分獨特的,這也體現了作家的獨具匠心。

  突圍:文學擔當中展現家國情懷

  作家應該記錄當下,剖析時代,思辨社會。這是責任,也是義務,更是使命。

  朱金泰曾作為編劇,受邀將柯雲路的長篇改革小說《新星》改編為電視劇,眾所周知,《新星》是中國改革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品,或許這個經歷也觸發了他對「改革」題材的試水。

  歷史滔滔向前,變革永不停步。作家要敢於為時代啟蒙、開路、破壁、解題。也許是省直管縣體制改革的話題,過於敏感、繁複、沉重、宏大,難以駕馭,從未有作家觸及。應該說,朱金泰是第一個關註中國省直管縣政治體制改革的作家,這體現了一名作家的擔當與使命感,和濃郁的經世情懷。在《省管幹部》的創作上,朱金泰的創作態度是十分嚴肅的。為了創作,他閱讀了大量相關材料與書籍,並與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馬克思主義學院原院長、國內省直管縣體制改革權威張佔斌教授取得了聯繫,向其請益,為的是讓作品表達得更為精準。

  回到「改革文學」。書寫是為了喚醒,直面突圍才是文學的擔當。

  在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歷史進程中,湧現了一大批以文學的形式記錄下近三十年中國社會所發生的深刻變革的作品。八十年代前後,隨着農村實行聯產計酬、承包責任制,城市開始經濟改革,「改革文學」也應運而生,描寫社會改革的作品大量湧現,形成了一個創作高峰,在社會上頗為轟動。

  第一波,農村改革小說發端開枝。代表作如:張煒的《秋天的憤怒》、蔣子龍的《燕趙悲歌》、高曉聲的《陳奐生上城》、賈平凹的《臘月正月》、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等,展現了農民新狀態和農村改革的多元面貌。

  第二波,城市改革小說引起關註。代表作如:蔣子龍的《喬廠長上任記》、張潔的《沉重的翅膀》、張賢亮的《男人的風格》、李國文的《花園街五號》等,其中柯雲路的長篇小說《新星》反響最大。這些小說讓我們傾聽到時代的強勁聲響,感受到改革熱流的湧動。 

  第三波,「改革鬥士」題材受到熱捧。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後,改革小說的創作進入一個全新的境地。時代需要一大批「大膽地試,大膽地闖」的改革家,也因此催生了一批改革題材長篇小說,這些超越了「官場」的類型寫作,帶有政治小說的鮮明特徵,有的甚至被貼上了「反腐」的標籤。這類作品的代表作有:周梅森的《人間正道》《中國製造》《至高利益》、張平的《天網》《抉擇》《國家幹部》、陸天明的《蒼天在上》《大雪無痕》等。這些作品都釋發出披荊斬棘的改革鬥士氣魄與忠肝義膽的英雄主義亮光。

  第四波,回歸理性。隨着改革進入深水區,政治文明、社會文明逐漸走向成熟,人們的文學審美也逐漸走向平和,改革小說逐漸減掉了銳氣。作家們更為關註影響政治文明、社會進程的「大事件」。在表達方式上,也開始比較平和、理性地反映社會政治經濟各方面的生活狀況。作品中的改革者形象也逐漸穩健、務實,少了「理想主義者」和「硬剛」氣息,他們從內心承認改革的「複雜性、艱巨性」,同時懂得妥協,對「體制問題」與「腐敗問題」能保持着痛苦的克制,懂得擇時而謀,謀而後動。朱金泰的《省管幹部》算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膽識:直面改革的問題意識

  作家需要膽識,膽識也是文學的魂。《省管幹部》的膽識相較於過去的同類小說更令讀者印象深刻。小說將故事設定在江東省,以中縣為主要發生地。「中縣」實際上也是中國兩千多個縣的一個縮影。長期以來,在目前中央、省、市、縣、鄉五級行政層級管理體制下,因為財政漏鬥、權力漏鬥、效率漏鬥形成了「市擠縣、市卡縣、市刮縣」的現象。朱金泰的這部作品,與陸天明、周梅森、張平少等作家的小說相比,沒有刻意描寫「反腐」。雖然通過改革視角,也觸及了官場腐敗、權力尋租等社會熱點問題,但作品將重點聚焦在「改革」本身,圍繞「改革」產生的衝突與鬥爭展開敘事,使創作回歸到「改革」與「改革小說」的本位。

  《省管幹部》所反映的「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把改革在幹部層面和政治生活之中引發的觀念衝撞和利益衝突,由上而下、由外而內、由局部至全局,給予了全景式的審視與深入的描繪,並塑造出了省委書記王兆豐、新任中縣縣委書記姜東揚等一繫列有遠見、講策略、善鬥爭、有理性又具政治智慧的新型領導幹部形象。同時,通過描寫南央市委書記張抱石、原中縣縣委書記鄧自恭等人在改革中,面對權力和利益時的掙扎和選擇,襯讬、彰顯出新時代改革者的全新形象。這些人物既有身處高位的決策者,也有基層工作的實幹者,他們在改革的大潮中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經歷着內心的掙扎與成長。

  在這部小說中,胸懷政治抱負的新任江東省委書記王兆豐,在全省推行的省直管縣體制改革,觸及權力與利益的重新分配,打破官場平衡,觸犯利益集團的既得利益,引發各種矛盾,故事由此展開。作品以中縣湯水村「村支書死亡上訪事件」、「生豬補貼被截留事件」、石坳村「黑山羊靈堂堵路事件」等來推進故事情節的發展,由此折射出一繫列現行體制衍生的流弊。小說以改革為主線,重點反映省、市、縣、鄉四級官場的情緒起伏,以及村民對改革的期盼,重點描寫現實殘酷的官場生態——省委書記、市委書記、縣委書記的政治博弈;一把手與二把手的明爭暗鬥;空降幹部與地方諸侯的心理對抗;改革派與保守派的陣容對壘。小說是一部透視改革、官場和人性博弈的真實畫卷。

  總而言之,《省管幹部》作為一部融合了官場文學與改革文學元素的作品,

  以其獨特的題材選擇,以及深刻的主題內涵,深入描繪官場生態與人性,透視改革過程中的矛盾與衝突,反映社會現實與熱點問題,為讀者呈現了一一幅改革的全景長卷,更為我們理解和思考改革提供了寶貴素材和現實啟示。(劉緒義)

  作者簡介:劉緒義 著名學者、文學評論家、作家。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