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稻穀飄香。長沙瀏陽市龍伏鎮的隆呼種植專業合作社迎來了豐收季。晚稻田裡,金黃的稻穗壓彎枝頭,空氣中飄蕩着陣陣稻香。在合作社的種植基地,水稻收割機開足馬力在田間來回穿梭忙碌,一排排稻穗不斷被喂入機器,割稻、脫粒、碎稈等工序一氣呵成,路邊的運糧卡車轉眼間已裝滿。
科技特派員指導村民種植。受訪單位供圖
望着眼前這番好「豐」景,合作社負責人袁丁丁開心地提到:「在科技特派員、湖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副院長劉雙清的指導幫助下,合作社800餘畝稻田採用『稻鴨共育』種養模式,全部種植水稻綠色優質高產品種,同時養殖本地優良水鴨5000多隻,今年預計可增收20%以上。」
「稻鴨共育」生態種養的效益這麼好,這離不開水稻種植模式的轉型升級,也離不開農業科技特派員的科技賦能。
產業轉型:科技賦能綠色生態種養
「這一切還得感謝國家的好政策,我們遇到了幹事創業的好時機。」袁丁丁感激地說。
據了解,袁丁丁的幾位合作社夥伴曾從事餐飲和環保行業多年,深切感受到大眾對本土綠色生態食材的旺盛需求,他看到本村的生態環境適合種植水稻,便流轉土地專門從事農業種植。然而,因為不是學農出身,加之年歲已大,剛開始幾年發展比較艱難。
時光不負有心人,轉機很快出現。時值瀏陽市深入推進農業科技特派員工作,在龍伏鎮新開村種植大戶、省「黨代表」沈慧錦的引薦下,袁丁丁與劉雙清相識結緣。
「在劉教授持續3年的幫助下,合作社的發展思路越來越清晰。通過引進一繫列新品種、新技術和綠色防控新產品,特別是集成應用『七好一化』(整好田、選好種、育好秧、栽好禾、管好水、施好肥、防好病蟲草害、全程機械化)水稻綠色高產技術體繫,實現了節本增效。劉教授還多次邀請湖南農業大學黃璜教授、陳燦副教授組團一起來基地指導鴨苗培育、鴨舍搭建、鴨糧配比等技術,為『稻鴨共育』生態種養模式的產量提高、品質效益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撐。」袁丁丁說。
「稻鴨共生」。受訪單位供圖
據劉雙清介紹,目前合作社的種養模式有兩大創新。一是稻鴨共育,指的是水稻移栽後25天左右,把鴨子放養在稻田裡,一畝田放養7-8隻,可以實現控草、防病、消滅害蟲和福壽螺,基本上不用打化學農藥,這樣不僅可以收穫優質的稻穀,還可以收穫土鴨子、土鴨蛋。
二就是綠色發展。推廣應用由劉雙清制定的湖南省地方標準《水稻農藥減量增效綠色生產技術規程》,集成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抗-防-控」三位一體防治病害,害蟲「蟲卵-幼蟲-成蟲」三態同控,安裝風吸式太陽能殺蟲燈、害蟲性誘食誘「一筒雙芯」,不僅提升了水稻的產量和品質,還大大節約了生產成本。
袁丁丁補充說:「合作社所在的達峰村位於革命烈士焦達峰故裏,依傍撈刀河畔,山清水秀,環境優美,是生產優質農產品的理想之地,適合發展綠色生態種養。合作社採取土壤改良、適時播種、集中育秧、深水滅蛹、理化誘控、生態調控、合理施肥和科學用藥等綜合技術措施,今年的豐產充分證明這套技術『組合拳』行之有效。農產品的品質好了,價格肯定就高,效益自然就好。」
提質增效:品牌打造產品供不應求
科技改變農業,在保留傳統農業特色的同時,通過科技加持,人工成本降低了,產量提高了,產品也更加優質了。「合作社已註冊『橋下鴨』商標,『稻鴨米』『稻田鴨』『生態鴨蛋』供不應求。下一步計劃申報綠色食品認證,打造特色品牌,發展一村一品,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袁丁丁說。
「發展生態種養,在產量品質提升的同時,最終還是要看效益怎麼樣。」劉雙清提到,「綠色、高質、高效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因此,合作社要多管齊下實現產業提質增效,打造『稻鴨共育』綠色生態品牌,開發稻米、稻鴨繫列產品,實現增收增效。」
從「吃得飽」「吃得好」到「吃得健康」,人們對農產品的品質和健康生活的需求在不斷升級。袁丁丁自信地說:「今後合作社將立足現有產業基礎,依靠科技和人才的力量,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加強一二三產業融合,不斷提質增效,實現高質量發展。在劉教授的建議下,我正在參加在湖南農業大學舉辦的湖南省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培訓,充電蓄能,未來我們必將越做越好!」(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