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種蔬菜的涉農企業,卻獲評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這可不是「痴人說夢」,而是朱小見實實在在掙來的「國字號」招牌。
2013年,在外地開礦多年的朱小見返鄉創業,毅然決然地關掉了自己所有的礦,決心從採礦業走向綠色行業。他創辦了湖南蘇仙瑤嶺生態休閑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並在老家郴州市蘇仙區五蓋山鎮建設了生產基地,努力探索一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鄉村振興路。
慕然回首,今年已經是朱小見在農業上打拚的第11個年頭。昔日的「礦老闆」,甩掉了一身的包袱,真正吃上了「農業生態飯」。
「礦老闆」的華麗轉身
朱小見回家搞農業,與其說是自己的選擇,不如說是回應父親的期待。
朱小見的父親在彌留之際,總是握着他的手說道:「家裡四姊妹你是最有出息的,你要想辦法幫幫村裡人。」
早年間,朱小見的父親從外鄉搬到現在居住的村子,得到了當地村民們極大的幫助和關心,他一直念着這份恩情,希望有朝一日能回饋鄉親們的善心。
帶着父親囑託,朱小見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要做農業,還要帶着村民一起干。「這是村民們最熟悉的,也是他們最拿手的。」朱小見告訴記者,五蓋山鎮境內有中國南部最大的國家級原始森林,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高、土壤富硒,非常適合發展生態休閑農業。
認準了就抓緊干,朱小見立馬開始行動,流轉土地、建設基地、規劃格局……他摩拳擦掌地要干出一番事業。
然而,初涉農業的朱小見顯然低估了和土地打交道的難度。2013年到2016年,短短4年的時間,朱小見就虧了600多萬。
窮則變,變則通。痛定思痛的朱小見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先後前往日本、韓國等國家學習當地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管理模式。
在國外考察時,朱小見看到了很多老牌的農業企業。他一直在思考中國為什麼缺少擁有50年、甚至百年歷史的農業企業。「因為不賺錢。」朱小見說,他在國外看到,很多地方的農業模式都十分精細,尋求國際化,就像「繡花」一樣。
「農業必須向市場要效益、向品牌要效益。」朱小見總結道。
回國後,他立刻對公司進行「洗牌」,重新組建了管理團隊及技術團隊。又是4年的時間,到2020年,朱小見不僅將以前賠掉的錢又賺了回來,並且逐步擴大了產業規模。
現代農業的科技范兒
成功實現扭虧為盈,朱小見說,這是因為藉了農業技術發展的東風。
「好產品才有好市場,好產品才能帶動周圍的農民共同致富。」朱小見說道。為了打造出好產品,過去10餘年裡,朱小見始終堅持科技興農、以銷定產、品牌優先的策略,一步步走出了自己的農業致富路。
如果你在盛夏的7月爬上郴州五蓋山,會驚訝地發現,在這片海拔400米-1600多米的原始森林裏居然可以看到百香果的身影。「我們的百香果是純甜的,甜度能達到十七八度。」朱小見頗為驕傲地說。
而在這成果的背後,是朱小見的公司聯合高校,自2020年起,耗費三年零十個月的時間苦心鑽研的努力。
果皮清脆、果肉純甜、果香濃郁,2023年,試種的第一批30畝百香果一經上市就迅速獲得了消費者的青睞,甚至在粵港澳大灣區最高賣出了60元/斤的好價格。
今年,朱小見將種植規模擴大到了100多畝,還帶動周邊村民種植了200餘畝。種出來的百香果同樣廣受好評、不愁銷路,而且還吸引了不少來自各地的遊客前來體驗採摘項目。
朱小見好思考、愛鑽研,2019年他還投資120萬辦了個豬場,探索循環農業。「地裏剩下的菜葉子餵豬,豬的糞便科學處理後作為農作物的肥料,充分利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物。」
朱小見還篤定只有因地制宜,才能營造最良好的生態環境,種出品質最好的蔬菜瓜果。
他從大山的森林裏,取來了10釐米以下的土層,並將其發酵後作為農作物的肥料。「為什麼森林的樹木從來沒有施過肥卻能鬱鬱蔥蔥?就是因為土層裏的有益菌為植物提供了養分。」朱小見笑着說。
此外,朱小見還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所建設的150畝蔬菜大棚的產出相當於600畝露天蔬菜地的產值,不僅提高了產量和合格率,還增強了蔬菜生產抵禦自然風險的能力。
2021年,朱小見的公司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擁有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12項、綠色食品認證6個。不僅如此,還通過ISO9001質量體繫認證,先後榮獲湘江源蔬菜品牌企業、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等榮譽。
「農業實現設施化、現代化、國際化才有出路。」朱小見說道,這是他的親身經歷後總結出的經驗。
面向粵港澳大灣區的「菜籃子」
作為湖南的「南大門」和中部地區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橋頭堡」,郴州始終與大灣區經濟發展深度連接。
搶抓時代機遇,朱小見也將目光投向更南部,將綠色有機的蔬菜送到了大灣區消費者的餐桌上。在2022年,公司的銷售額達到2680餘萬元,帶動農戶訂單銷售800萬元,供粵港澳平台蔬菜銷售量在郴州市排名前三,還獲得了廣州市農業農村局給予的獎補資金。
如今,在面積近2000畝的蘇仙瑤嶺生態休閑農業蔬菜基地,每隔一至兩天就有約10噸新鮮蔬菜通過專業的冷鏈物流,運送到粵港澳大灣區,所打造的「瑤嶺山」品牌深受肯定。
先富帶後富,奔向致富路,朱小見始終不忘返鄉創業的初心。每年,他的公司可解決當地勞動力就業150人,給予86戶脫貧戶4萬馀元的分紅。
除了自己種,朱小見還帶動了周邊2160戶農戶靠種植蔬菜增收致富,農戶訂單合作蔬菜基地面積達2045畝,為當地農戶年增收620萬元。
「以前,我是為村民創造就業機會;現在,我在為大家提供創業機會。」朱小見說道:「十馀年的積淀,我們選育出了不少適合高山的優勢特色產品,通過統一育苗、技術指導、農資供給、統一回收、統一銷售,大家有錢一起賺!」
迎老鄉、回故鄉、建家鄉,「礦老闆」華麗轉身後,為鄉親們蹚出了一條因地制宜、綠色生態的致富路。(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