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興則文明興。
近年來,湖南始終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集約優先」的基本原則,突出規劃引領,遵循「宜農則農、宜建則建、宜整則整、宜留則留」的理念,對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範圍內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態要素及基礎設施進行全要素、多手段、高效益整治,積極推動形成區域土地保護利用新格局。
礦山披「綠衣」
推進礦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湖南有着較為豐富的礦藏資源。在長期的開採下,廢棄礦山引發的生態問題也日益凸顯。
如何還上廢棄礦山的「生態賬」?湖南堅定推進礦山生態修復。
在郴州市桂陽縣荷葉—太清礦區,煤矸石利用全自動加工生產線在有條不紊進行生產,大面積的油茶綠油油地生長着,光伏板在汲取陽光,不斷輸出清潔的電能。
很難想象,這裏曾是滿目瘡痍、經常因煤矸石發生地質災害的廢棄礦山。
為了推進礦山的綜合整治和資源化利用,當地採用「綜合利用+生態修復+光伏發電」的聯合修復方式。建設煤矸石全自動加工生產線,煤矸石被加工成建築沙石骨料和輕骨料遠銷粵港澳地區;逐個圖斑科學修復,礦區恢復植被和土地功能;因地制宜發展光伏產業,形成產業共生共榮的新生態。千年礦都迎來「沐光重生」。
如今,這樣的綠色蝶變已在湖南多地「上演」。
湖南省自然資源廳生態修復處處長董振亞介紹,我省全面開展常態化督導,對修復難度大的礦山逐一把脈問診。同時,構建新型監測監管體繫,對重大生態修復項目開展全生命周期監管,實現工程建設「全過程」監管,生態環境「全要素」監測,監測範圍「全區域」覆蓋。
如今,湖南已圓滿完成545座長江經濟帶廢棄露天礦山1911公頃的生態修復任務,礦山數量從6300多個減至1990個,現有綠色礦山380家。
6月16日,我省長沙、株洲、湘潭、郴州、永州、婁底6市26縣區再次成功申報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範工程項目,爭取中央資金3億元。至此,我省已連續三年申報成功,為全國僅有的兩個省份之一。
清水入湖、清流出湘
守護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
三湘四水,魅力瀟湘。以洞庭湖為中心,湘、資、沅、澧四水孕育了湖南無數生靈。
「湖南建立健全『省統籌、市為主、縣實施』的責任機制,選派優秀骨幹組成攻堅服務團到有關縣市掛職,指導督促科學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實施江湖同治、源頭防治、山上山下、岸上水裡等協同治理模式,力爭實現『清水入湖,清流出湘』。」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書記、廳長李全勝介紹。
在西洞庭湖,當地人逐步告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傳統生存方式,濕地萎縮、生態功能退化、魚類及鳥類棲息地面積減少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在「三大工程」的引領下,西洞庭湖全力推動區域綜合治理,整治湖內92處洲灘、修復退化濕地12萬畝,清理河湖垃圾6.5萬噸……如今的西洞庭湖已然成為湖清水秀、萬物相生的濕地生態文旅新高地。
大通湖曾因過度投肥投餌、過度捕撈,導致水質越來越差,水體富營養化,生物多樣性降低。作為湖南長江經濟帶重點生態區洞庭湖區域山水工程的重要子項目,大通湖緊扣生態問題,開展湖區水體良性運行模式等研究,以點帶面探索生態種養轉型,推動臨湖精養魚塘全面退養改種水草,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為退養漁民帶來新的收入來源。同時,以「三產融合」模式為指引,完善產業體繫,逐步走出了一條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與經濟發展協同的新路。
……
多措並舉整治下,2023年全省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提升至98.6%,排中部第一。長江幹流湖南段和湘資沅澧幹流斷面已連續三年全部達到Ⅱ類水質。
堅持全過程共同參與
構建土地保護利用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近年來,湖南積極推動政府、社會主體及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全過程,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土地綜合整治,推行市場化運作、開髮式治理模式。
今年6月,省自然資源廳與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湖南省分行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為相關合作提供大額、可靠、低利息的融資支持;
桃源縣架橋鎮引入湖南棲鳳山文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進行田園小鎮建設;
祁陽市茅竹鎮計劃引入德輝農業、廣墾農業、源福農業……
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引入,進一步激活了社會資源。同時,湖南還大力推進民眾參與,堅持問計於民、利益分享與民。
赫山區蘭溪鎮發動廣大群眾參與試點項目質量監督,抽調1名村「兩委」幹部及4名村民,與主管部門代表和業主委託的監理人員共同組成質量監督小組,建設工程質量怎麼樣、好不好,村民同樣擁有「一票否決權」;
沅陵縣出台試點項目資金管理方案和獎補方案,建立資金整合、激勵補償機制和利益共享機制,切實推動項目優質高效實施;
瀏陽市永安鎮利用試點整治區內新增耕地及高標準農田,按0.2萬元/畝標準給予獎勵,鼓勵土地流轉和規模化經營。
「當前,我省8個國家試點項目,完成整治面積21萬畝,新增耕地2404畝,耕地提質改造7.14萬畝,恢復耕地1840畝,在改善當地生態環境、重塑鄉村風貌、帶動產業發展等方面成效明顯。」李全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