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河南 > 正文

從泰山村看鄉村振興進階之路(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學者+記者」調查)

時間:2025-09-26 18:18:26來源:河南日報農村版

       □河南日報社三農全媒體中心調研組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着眼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一項關乎現代化建設全局的繫統性工程。新鄭市龍湖鎮泰山村通過文旅融合創新實踐,由2007年前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的貧困村,躍升為集體收入超500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1萬元的「明星村」,並前瞻布局發展總部經濟,實現了能級躍遷的「二次騰飛」。

  泰山村鄉村振興的歷程不僅是一個村莊突破資源天花板、主動尋求發展模式轉換的生動實踐,更集中體現了當前一批「明星村」在鄉村振興新階段所面臨的共性挑戰與戰略抉擇。這種轉型探索遠超單個村莊的自我突破,其深層價值在於既為破解近郊發達村莊「擺脫路徑依賴、打造發展新動能」的共性困境給出了具有前瞻性且可行的實踐方案,也為鄉村振興從「點上示範」到「面上引領」的戰略進階提供了寶貴的基層經驗與理論支撐。

  蝶變之路:泰山村鄉村振興進階的實踐路徑

  泰山村鄉村振興的歷程是階梯式演進、不斷自我突破的奮鬥過程。其發展軌跡清晰呈現出從「脫貧解困」到「文旅興旺」,再到「總部突圍」的階段性躍升,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挑戰與創新性的應對策略。

  從「貧困窪地」到「文旅標桿」:泰山村的「第一次騰飛」實踐密碼。泰山村「第一次騰飛」,得益於對自身條件的精準把握和對政策機遇的及時捕捉。2007年前的泰山村是遠近有名的窮山村,隨着在外經商多年的喬宗旺回村擔任支部書記得到改變。在他的帶領下,泰山村制定了「三年基礎設施建設,五年新農村改造,四年產業發展」的「三五四」規劃,以「黨建引領、以孝治村、生態富村、旅遊活村、文化強村、實幹興村」為發展思路,深挖黃帝文化、孝道文化、民俗文化資源,引進「千稼集」民俗品牌,打造綜合性景區,年接待遊客超300萬人次,帶動就業1500餘人,走出一條「文化+旅遊」驅動的振興之路。

  這一階段的關鍵突破在於三點。一是生態修復與基礎設施建設。投資300萬元對全村的溝坎蓄水填坑,建成蓄水量達1萬立方米的3個蓄水池;對荒山荒溝實施綠化工程,栽種果樹100多萬株,森林覆蓋率達到98%,使曾經的石頭山變成了「天然氧吧」。二是文化挖掘與特色打造。打造了主題景區「千稼集」,以「鄉土的味道,年輪的烙印」為文化核心,呈現了從民國初期到新中國成立後的農村文化。三是產業培育與品牌建立。開發了黃帝會盟祠、領軍人物園等一繫列文化設施,每年舉辦「黃帝文化祈福節」,吸引着八方遊客尋根拜祖。通過這些舉措,泰山村實現了從貧困村到「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的蛻變,村集體資產從零發展到超3億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3萬元。

  從「文旅依賴」到「總部突圍」:泰山村的「二次騰飛」長遠謀劃。為實現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目標,泰山村積極推進以繫統優化與能級躍升為核心的轉型發展,邁入2.0階段——重點打造總部經濟增長極,打造「二次騰飛」新引擎。

  泰山村將總部經濟作為轉型升級的突破口,是基於對時代機遇的準確把握與自身條件的清醒認知。從自身稟賦看,泰山村發展總部經濟具備四大優勢。一是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地處鄭州南部核心區,距新鄭國際機場僅20公裏,周邊環繞京港澳、鄭欒等多條高速,便捷對接鄭州的人才、資金、信息等。緊鄰鄭州南大學城,多所高校集聚,為企業提供豐富人才儲備與產學研合作機會。二是多重疊加的政策紅利。國家層面持續加大鄉村振興支持力度,《河南省鄉村富民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25—2027年)》《鄭州市支持總部企業發展實施辦法》的出台,為發展總部經濟提供堅實政策保障。三是紮實雄厚的產業基礎。經過多年發展,泰山村已形成以文化旅遊為主導、多元產業協同發展的模式,具備總部經濟所需的軟硬件環境和配套服務能力。四是豐富的生態文化資源。泰山村累計植樹造林1000餘畝,形成「村在林中、房在綠中、人在景中」的優美環境,「生態+文化」複合優勢形成獨特吸引力。

  轉型之困:「明星村」二次騰飛的短板與挑戰

  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背景下,一批早期發展起來的「明星村」正面臨從單一產業驅動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嚴峻挑戰。泰山村的探索實踐折射出這些村莊在進階階段遇到的共性困境,其根源在於傳統鄉村發展模式與現代化產業需求之間的深層矛盾。

  人才結構性短缺,可持續發展後勁不足。人才問題是「明星村」轉型升級的首要瓶頸。城鄉公共服務差距導致高端人才「引進難」,優質教育、醫療資源缺乏難以滿足人才對高品質生活需求;產業層次不高導致人才「留住難」,缺乏足夠職業發展空間和晉陞通道;本土人才培養體繫不完善導致「培育難」,缺乏繫統專業的人才培訓機制。

  基礎設施滯後,產業承載能力受限。配套設施不足是制約產業升級的硬約束。「明星村」的基礎設施都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在新型基礎設施方面,普遍存在5G網絡覆蓋不全、千兆光纖接入率低等問題,難以滿足數字化發展需求;生活服務設施方面,缺乏現代化商業配套和休閑場所;交通物流方面,道路等級偏低、公共交通覆蓋不足,制約了物資和人員的高效流動。

  產業融合不足,新舊動能轉換不暢。「明星村」普遍存在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兩張皮」現象。現有產業多以傳統種植養殖、鄉村旅遊為主,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新興產業引入後與本地資源結合不夠,未能有效帶動本土產業升級;產業協同效應不足,缺乏完整的產業生態體繫。

  體制機制不完善,創新發展受制約。「明星村」的傳統鄉村治理模式與產業發展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村級組織服務能力不足,難以提供專業化、高效率的服務;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村民參與度和獲得感有待提升;政策支持體繫不夠精準,缺乏針對轉型升級階段的專項支持。

  同質化競爭加劇,特色優勢不明顯。隨着鄉村振興全面推進,「明星村」的先發優勢正在減弱。鄉村旅遊項目重複建設現象突出,缺乏獨特性差異性;品牌建設滯後,未能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特色品牌;創新發展能力不足,難以持續推出新產品、新業態。

  破局之策:泰山村打造總部經濟的長久考量

  泰山村積極探索總部經濟的發展模式,形成了具有示範意義的轉型實踐,為「明星村」實現「二次騰飛」提供了繫統性、可複製、可推廣的發展方法論。

  依託特色定位,構建差異化競爭優勢。面對鄉村總部經濟同質化競爭加劇的態勢,泰山村跳出「大而全」的傳統路徑依賴,立足本土資源稟賦,明確「生態型、涉農型、文創型」特色化定位,為鄉村振興持續註入新動能。一是聚焦農業細分領域,推動「農業+總部」精準招商。重點引進農產品精深加工研發、農業數字技術運營、鄉村旅遊規劃設計等總部企業,依託區域內標準化種植基地,打造「研發+試驗+應用」全鏈條場景,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二是激活文創資源價值,打造「文創總部生態圈」。深入挖掘非遺文化、鄉村民俗等特色資源,規劃建設文創孵化器。定期舉辦鄉村文創設計大賽,搭建人才對接平台,吸引文創人才與企業入駐,讓「鄉村文創總部」成為閃亮名片。三是拓展生態服務場景,開發「總部康養」服務模式。依託優質生態資源,建設企業康養驛站、團建拓展基地,配套高端商務休閑設施,滿足商務接待、團隊建設等多元化需求,以「生態+總部」融合模式增強獨特吸引力,實現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協同提升。

  加強內外協同,破解要素制約。針對總部經濟與本地產業協同深度不足、人才供給不穩定等問題,構建「內外聯動、雙向賦能」的協同機制,夯實可持續發展根基。一方面,推動內部協同,激活產業內生循環。構建「龍頭帶動+小微參與」的產業生態,建立「季度洽談+月度對接」常態化機制;完善「成本共擔+收益分成+風險補償」三維利益聯結機制,通過保底收購、股份合作等方式保障各方權益。另一方面,藉力外部資源,柔性破解要素瓶頸。與高校院所共建「鄉村振興專家工作站」,完善「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合作機制;積極鏈接外部市場,採取「線上+線下」雙渠道策略,舉辦「鄉村好物」推介活動,實現城鄉要素雙向流動與高效配置。

  強化長效保障,完善治理與生態體繫。泰山村從治理機制、生態底線、利益共享三個層面構建長效保障體繫,確保發展的穩定性和持續性。一是推動治理機制轉型。建立企業參與治理機制,設立「總部企業議事會」,邀請企業代表參與村莊規劃與決策;組建專業化服務團隊,提供全周期服務;推行「一企一策」定製服務,針對企業差異化需求提供政策申報、人才招聘等解決方案。二是堅守生態保護紅線。制定總部經濟綠色發展標準,推廣節能建材、無紙化辦公等,打造綠色應用場景;建設光伏發電、雨水回收繫統,推廣低碳運營模式。三是完善利益共享機制。推動集體資產量化入股,讓村民享受長期分紅收益;優先保障本土就業,培育保潔、安保等崗位;設立創業扶持基金,支持村民圍繞總部經濟需求開展配套創業。

  延伸業態鏈條,培育新增長極。在總部經濟核心業態穩定發展的基礎上,泰山村探索「總部+」業態延伸,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一是發展「總部+會展經濟」。挖掘地方文化IP,策劃「一季一主題、一月一活動」節慶體繫,舉辦民俗文化節、康養論壇等活動;建設「一主多輔」會展設施,採用「會展+市集」「節慶+消費券」等模式激活市場。二是培育「總部+直播經濟」。實施「千名主播培育計劃」,開展各類培訓,組建「本土網紅+專業MCN機構」合作團隊;打造特色直播場景,設計「縣長帶貨」「村支書推薦」等內容;對接主流電商平台,建立「選品中心+倉儲物流+售後服務」一體化體繫,拓寬銷售渠道。三是試點「總部+共享辦公」。盤活閑置宅基地、校舍等資源改造為「鄉村創客空間」,配備共享會議室等功能模塊;吸引文創設計、農村電商等團隊,形成「創意+生產+銷售」產業集群,構建「空間+服務+資本」創業支持體繫,推動鄉村產業向價值鏈高端邁進。

  樣本之思:泰山村轉型的經驗與啟示

  在鄉村振興向縱深推進的關鍵時期,泰山村勇於突破「明星村」傳統發展模式,以發展小微企業總部經濟為突破口,培育發展高端產業業態。該實踐不僅有助於鄉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價值鏈向高端躍遷,更超越了單一村莊範疇,形成具有多重示範價值的「泰山模式」。

  重構鄉村產業模式,拓展高端業態邊界。泰山村依託鄰近鄭州都市圈的區位條件、生態宜居的環境資源以及村集體統籌能力,吸引文化創意、農業科技、商務服務等領域的小微企業總部集聚的發展模式,證明鄉村憑藉「低成本空間+特色資源」組合優勢,完全具備承接總部經濟等高端功能的能力。該實踐具有兩方面示範意義,一方面,為具有區位或資源稟賦優勢的鄉村提供了新發展思路。都市近郊鄉村可藉鑒其經驗,聚焦小微企業需求,打造低成本、高品質的辦公載體,承接城市輕資產企業外溢;資源特色突出地區則可圍繞非遺、生態等要素,培育垂直領域企業總部,構建「特色資源+總部經濟」融合路徑。另一方面,重塑了鄉村產業的價值認知。鄉村不僅是農產品與旅遊體驗的供給者,更能通過提供差異化空間承載高端業態。

  創新城鄉融合路徑,促進要素雙向流動。泰山村構建主動吸引城市要素迴流的新型城鄉互動模式,為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提供了範例。通過引進文創、科技及商務服務類企業總部,帶動人才、技術、資本等要素向鄉村流動。如文創人才參與非遺開發、科技人員指導農業標準化生產,形成「城市要素入鄉—鄉村產業升級—反哺總部生態」的良性循環。這一「反向集聚」模式表明,鄉村可以通過培育獨特吸引力,與城市形成功能互補、價值共生的平等發展主體,推動城鄉關繫由「單向依附」轉向「雙向融合」,為構建新型城鄉發展格局提供了重要參考。

  構建多元協同機制,築牢共同富裕基礎。泰山村構建村集體、村民與企業三方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為鄉村共富提供了可操作的實踐路徑。在該機制中,村集體通過統籌土地與閑置資產,以運營公司控股管理模式主導園區發展,既壯大集體經濟,又保障村民權益;村民通過土地入股獲得分紅,通過就業轉化進入服務領域,或依託總部需求開展配套創業,實現收入多元化;入駐企業憑藉低成本空間,降低運營成本。這一「主體協同、利益共享」的治理結構,有效兼顧發展效率與社會公平,為鄉村產業促進共同富裕提供了啟示。

  凝練差異化發展方法論,創新鄉村振興路徑。鄉村振興並無普適模式,泰山村實踐的核心價值在於提供了一套「因勢利導、繫統創新」的發展方法論,其對不同資源稟賦地區的啟示遠超具體業態本身。該方法論首在精準識勢,把握都市圈擴展與生態辦公需求趨勢,選擇小微企業總部經濟作為差異化賽道;重在優勢集成,將區位、環境、治理等分散資源整合為「低成本—優環境—強服務」的繫統優勢;成於繫統破題,通過創新人才策略、治理模式與政策體繫補齊短板。泰山村的實踐啟示我們,鄉村振興的關鍵並非模仿具體形態,而是掌握「找準自身與時代的結合點,繫統破解發展約束」的思維方法。只要方法論得當,廣袤鄉村都能找到獨具特色的振興路徑,進而推動鄉村振興呈現百花齊放的生動圖景。

  (調研組成員:本報三農全媒體中心記者柯楊、李相瑞;中共河南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賀衛華、孟佳昕 執筆:孟佳昕、賀衛華)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