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旅行城市故事 > 正文

大澳遊涌\曾偉強

時間:2019-07-01 09:13:46來源:大公報

  來到大澳,人潮較預期中少。下了車,便向鑼鼓聲的方向走去。在海傍觀看了一會龍舟競渡。雖然是初賽,但也異常刺激。不過,這天大澳的主角,卻不是這個。

  暫且放下上下求索的那個詩人。這天,兩口子懷着恭敬、謙卑的心情,追尋「神龍」的足跡。

  當我們跟着遊涌的龍舟向大涌橋走去的時候,已經晚了。龍舟與神艇已經穿過大橋而去,升起了的吊橋,亦已開始重新放下。不過,這並不表示遊涌已經完結,相反,這才是開始。

  按照遊涌的安排,農曆五月初五這天,上午十時三十分至十一時三十分舉行龍舟遊涌。我們離開大涌橋,逕自前往新基橋等候。說巧不巧,又或是時間剛好。我們來到新基橋,被漫天彩旗吸住了眼球之際,吊橋被升了起來。兩口子差點被「分隔」於兩面。

  升起了橋,也就意味着龍舟和神艇快要穿過這裏。這時橋上的遊人也各自佔據有利位置,等候遊涌的龍舟。

  大澳端午節龍舟遊涌,當地人又稱為「遊神」。傳統上由大澳漁民組成的傳統漁業行會,每年端午節舉行的活動,至今已有逾百年歷史。即使在日治時期,龍舟遊涌也沒有停頓下來。因為,龍舟遊涌,除了在儀式上潔淨地區,消災祈福,更重要的是凝聚社區。

  整個遊涌,由農曆五月初四開始。五月初四早上舉行接神儀式,由數十位健兒組成的龍舟隊,先後到寶珠潭楊侯廟、新村天后廟、吉慶後街關帝廟、石仔埗洪聖廟「接神」,請出代表楊公侯王、天后娘娘、關帝及洪聖爺四位神祇的行身(神像),接到被稱為「龍躉」的行會基地供奉。

  五月初五早上,行會成員把神明行身從龍躉接回神艇安坐,便正式開始遊涌。所謂神艇,也就是載有神像的小艇。龍舟拖着神艇,在棚屋之間的水道巡遊,行會成員在神艇尾部化衣,即焚燒金銀衣紙,以超度水中遊魂,保佑水陸居民平安。

  不過,龍舟和神艇不可以碰觸棚屋,否則會影響居民的運氣。而遊涌期間,水道兩旁的棚屋漁民,則會誠心向遊經的神艇焚香拜祭,祈求風調雨順,闔家平安。最後,行會成員將神明行身送返廟宇,遊涌活動才正式結束。

  我們下午再一次回到新基橋,就是為了等候送神儀式。不知是太陽實在太猛,還是什麼,這個時候,橋上人群比早上還少。這卻平白便宜了我和玉琴。玉琴看得投入,再一次綻開燦爛而興奮的笑容。

  遊涌的龍舟,也確實與別不同。這些龍舟都經過開光儀式,龍頭掛紅,口銜青草,撐起頭牌及羅傘。大鼓置於龍舟的中央,由兩名大漢負責打鼓。其中合心堂的龍,頭上還插上雉尾,相當威武。那些青草,也是非一般的草,而是楊侯廟附近山邊採下的青草,放進龍口,寓意賦予生氣。

  由於大澳人口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銳減,加上漁業式微,遊涌活動出現青黃不接。至二○○八年,大澳龍舟遊涌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其傳承及推廣帶來了新的契機。

  除了引起外界關注,更重要的是喚起大澳社區對遊涌活動的關懷,在重新認識遊涌的歷史和意義之後,區內不少年輕人都願意投入時間,參與活動。端午節當天,看到不少原居民扶老攜幼回到大澳,有的參加,有的觀賞,便可見一斑。

  沒有歷史,便沒有將來。歷史不是一堆文字紀錄那麼簡單,而是人們群體活動的傳承。龍舟遊涌並不是純粹的「迷信」,而是維繫社會,凝聚認同的重要活動。

  因為,忘記,甚至丟棄自身歷史的,也必將被歷史遺忘。

  而對於這一個閒人,這個大澳的端陽,除了感受了龍舟遊涌帶來的神聖氛圍,和棚屋居民喜悅的匯聚,更重要的,是領受了身邊真摯而爛漫的笑容,令這個閒人,打從心底溫熱起來。

  .曾偉強

  香港詩人,作家。著有《想飛》、《藍巴勒隨筆》、《吐露港的星空》等。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