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立意高遠。節目帶領觀眾回首從上世紀70年代悄然誕生、80年代蓬勃發展、90年代風靡全國,到新世紀融入時代新潮的香港音樂發展歷程。一首首金曲或盡顯豪邁瀟灑之情,或飽含拳拳愛國之心,承載着創作者對生活體驗和不懈奮鬥的精神,這些凝聚了國人共同情感的港樂金曲被重新傳唱,讓大家再次燃起了當年香港回歸祖國時的民族自豪感。
內容厚植情懷。香港文化給一代代人留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粵語裏的一句歌詞,視頻裏的回眸一瞥,瞬間喚醒人們的塵封記憶。作為85後,我個人非常喜歡港台音樂,粵語歌幾乎都耳熟能詳。該節目提取人們的共同記憶,為觀眾組織了一場帶有互動性質的港樂大薈萃。在輕鬆的氛圍中,歌者歡快自如地演繹自己喜愛的港樂,溫潤地展現着香港和港樂的魅力。在一首首歌曲的演繹中,港樂中的武俠精神、人情世俗和溫馨關懷的思考也隨之而來。
動力生生不息。《聲生不息》不止是一波波的「回憶殺」「情懷牌」。節目中,兩地歌手、「前浪」和「後浪」們同台演繹,更讓觀眾看到了生生不息的音樂傳承。老一輩、中生代和新生代歌手在同心的前提上共情,在共情的基礎上共鳴,展現了音樂的生機勃勃。
一直以來,香港音樂從影視、歌壇、歐西等各方面,根據大眾接受和市場需求,確定音樂的歌詞和曲風,圍繞和配合人物定位進行聲樂訓練、舉止儀態等全方位的培養包裝,再為歌手「量身」創作系列歌曲,最後經過社會調查數據,結合時事環境等因素,選擇合適和有利的時段宣傳,推出新人新歌。香港流行音樂的產業運作非常成熟,成效卓著,它給廣州本地音樂業帶來了許多啟迪。
當人們聽歌時,或許並不重點在意誰的唱法更高明,誰的高音更震撼,我們經常聽的是歌曲中的情感。節目唱的是老歌,但在尋求契合年輕人的表達視角,賦予港樂新的生命力。節目還大膽地讓優秀年輕歌手登台展示,有的創新性混入現代電子音樂,有的樂風練耳輕鬆活潑,有的樂感音質獨具韻味,等等,《聲生不息》找到了港樂差異化明顯的陣地。
在同質化嚴重的綜藝競技場裏,該節目一改往日尋常規則,不設排名,競技色彩相對有所減弱,現場觀眾激情造勢,全程氛圍十分融洽。這也使得觀眾更能靜下心來,認真去體會每一個音符、每一句歌詞、每一個故事背後的深意無限。
行文至此,我想用以下文字做為結尾。在《聲生不息》第三期終場,當全體歌手與全場觀眾同聲齊唱港樂流行金曲《千千闕歌》時,回憶和感動滿滿,「因你今晚共我唱」。演繹港樂大聯歡,恰恰這也正是音樂的最大魅力。(作者:米廣弘,大公文旅特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