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故宮三件鎮館之寶的前世今生/福建中學(小西灣) 助理校長 李偉雄

時間:2018-05-18 03:16:02來源:大公網

  每年的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日由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於1977年5月18日制定,並從當年起開始舉辦。設立該主題日旨在號召世界各國關注博物館和文化事業,促進世界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香港是一個國際城市,建有多所博物館,每年特區政府亦會主辦多項活動,吸引市民參與。相信到了2022年的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在香港舉行不但會吸引本地市民關注,亦會引起國際關注,因為佔地一萬平方米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計劃於2018年展開地基工程,2022年落成。之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將會長期展出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國寶級文物,肯定對香港文化、經濟、社會不同層面的發展,帶來巨大的貢獻。

  85%文物源於清宮舊藏

  北京故宮博物院,即明清兩代皇宮,又稱紫禁城。它始建於明永樂四年(1406),建成於永樂十八年(1420),至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紫禁城不但是古代建築藝術的巔峰之作,亦是一座收藏中國曠世之寶的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內約85%的文物源於清宮舊藏,這批舊藏是不同朝代君主共同收藏的珍寶,它們大致來自:

  (1)進呈物品:專制時代帝王一家天下,富有四海,國之所有莫不屬於一人,逢年遇節,或萬壽大典,臣子必有貢獻;

  (2)沒收藏品:專制時代,大臣或庶民犯法,皇帝有沒收犯者私人財產的特權;

  (3)收購物品:皇帝出資購買,但事例不多見。北京故宮現存文物分成25個大類,59個小類,目前有180萬件。書法有東晉王獻之《中秋帖》、繪畫有宋代《清明上河圖》、瓷器有乾隆時代的各種釉彩大瓶。另外,重達五噸的《大禹治水》玉山石,太和殿寶座等都是北京故宮的代表精品。但要說哪一件是鎮館之寶,就看各人喜好了。

  去年,中央電視台綜藝頻道播出《國家寶藏》文博探索類節目。第一季共十期,前九期為每期由故宮博物院等九家博物館提供館藏的三件文物,每件文物以舞台劇的形式表演「前世傳奇」,而後由該文物相關的人物、普通文物工作者或者與該文物文化內涵相關的從業者來講述「今生故事」。在節目中,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選出了故宮三件鎮館之寶。

  第一件是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作品是一幅長卷,畫面細緻入微。它不僅代表着青綠山水發展的里程;而且,集北宋以來水墨山水之大成,並將創作者的情感付諸創作之中。《千里江山圖》屬於寫意之作,表現出青年畫家的生活態度;第二件是「瓷母」,器身自上而下裝飾的釉、彩達17層之多。所使用的釉上彩裝飾品種有金彩、琺瑯彩、粉彩等;釉下彩裝飾品種有青花;還有釉上彩與釉下彩相結合的鬥彩。主題紋飾在瓶的腹部,共12個開光,其中六幅為寫實圖畫,另六幅為錦地「卍」字、蝙蝠、如意、蟠螭、靈芝、花卉;第三件是石鼓。石鼓共十隻,高二尺,直徑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細下粗頂微圓,十個花崗岩材質的石鼓每個重約一噸,在每個石鼓上面都鐫刻「石鼓文」(大篆)。石鼓文記述了秦始皇統一前一段為後人所不知的歷史,是中國最早的石刻詩文,乃篆書之祖。自明清以來,一字抵萬金,創下中國文物史上的奇跡。期望,2022年後在香港亦能欣賞這三件國寶。

  為了迎接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於2022年的建成,每個市民由個人開始不妨都學習一些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到了四年後的國際博物館日,走進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肯定在參觀時會有更多的得着。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