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全球矚目的中美首輪經貿談判在北京結束,會後,中方發了新聞稿,而美方基本是沉默離場。從美方代表團回到美國後發表的新聞稿以及白宮發言人的發言,再對比中方的新聞稿,可以看出,雙方明顯是分歧很大的,只是中方強調積極的一面而已。
目前,對於中美雙方的談判細節,包括談判的主要內容以及分歧點,雙方都沒有做任何的官方公布,所以,只能根據媒體披露的談判檔來做推測。
首先,美國要求中國在2020年之前削減2000億美元的對美貿易順差。但是,光是在貿易順差這個數字方面,中美就有很大的分歧。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2017年,中美貿易順差為2758億美元,而美國的數據是3752億美元,這裏就相差近千億美元,談判的基礎數據都相差如此之大,可見,其他方面更是南轅北轍啊。
其次,根據這份談判檔所披露,中美的另外一個主要談判焦點其實就是在科技領域。也就是說,美國對中國政府制定的中國製造2025這個戰略,有很大的顧慮和擔心,其本質就是擔心在接下來5G時代,以及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通過國家戰略和力量,讓中國企業對美國企業實現彎道超車;其實,這一點,在互聯網從PC走向移動的時候,就已經有很明顯的跡象了,這就不得不讓美國引起警惕。在這裏,我覺得中美雙方的分歧將是長期存在的,因為美國從自己的戰略安全以及保持科技領先優勢的角度,一定會限制高科技技術向中國出口,這是一個極為長期的戰略,不可能為了平衡貿易逆差而改變,在這個前提下,中國僅靠從美國進口大宗商品和農產品,其實是降低貿易順差的。也就是說,這個貿易逆差的問題靠中國單方面努力實際是解決不了的。就像國家商務部在之後發表的專欄文章「中美貿易惠及兩國人民」的文章裏提到的,這種貿易不平衡是由雙方的經濟結構,產業競爭力和國際分工所決定的,是市場運行的結果。
我個人的看法是,中美貿易摩擦,或者說貿易糾紛,這是一個會在接下來的時間內,長期困擾中美關係的大問題。因為本質上,貿易問題不光是經濟問題,背後主要是雙方在政治制度上根本的不同,導致沒有互信的表現。作為和美國價值觀完全不同的新崛起的大國,GDP已經接近美國的70%,而之前出現過的兩個類似的國家,就是蘇聯和日本,最後都給美國拖垮了。所以,美國對中國的遏制只會越來越強,而不會越來越弱,直到雙方分出勝負為止。中間可能由於一些國際國內或者地緣的因素,出現暫時的緩和,但長期的、主要的矛盾是不會有大的改變的,除非,美國認為中國已經不可能構成對美國全球霸主地位的威脅了,或者是中國已經徹底用事實證明,美國沒有可能遏制住中國的崛起,而迫使美國承認中國的大國地位,否則,這種矛盾和摩擦一定會經常發作的。
最後,只能用金庸先生的一句話來結束這篇文章,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筆者為證監會持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