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嘆息橋流傳一個淒美的故事
甫從交通船跳上碼頭,看見遠處黑壓壓的人群,舉着標語牌和一些政治人物的頭像,斷斷續續地喊着口號,有人站在高處講話。原來是意大利工人和學生舉行示威集會,這是一九七四年的威尼斯。四十多年過去,故地重遊,感受尤深。/鄧鉅川 文、圖
二十世紀六十、七十年代間,是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當時,許多歐美國家的青年人開始奉行一套與其父輩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大學生參加了政治活動,並且爆發了許多反對越戰和任何形式戰爭的抗議行動,七十年代初,西方國家發生嚴重的經濟危機,工人階級加入示威抗議行列。我當年是一艘貨輪的電報員,因為碼頭工人罷工,貨輪已滯留在威尼斯一個星期,我也趁此機會到處觀光遊玩。
好奇心驅使我走向集會人群。我這個黃皮膚臉孔也吸引了一些當地人注視,一個星期以來我只遇過幾個亞洲人,都不是中國同胞。曾經有意大利人好奇地問我是否日本人,看來當時到威尼斯的黃皮膚遊客大多是日本人了。
示威群眾及後走向聖馬可廣場,然後散去。聖馬可廣場是威尼斯的熱門景點,但那時遊客稀落。我在廣場無聊地蹓躂了一陣子,然後在附近的小店胡亂點了一杯咖啡(因為不懂意大利文),濃黑如墨汁,不懂咖啡的我,感覺像喝苦澀的中藥。店主又問我是否日本人,我回答是中國人,他晃了晃腦袋,我不知這是什麼意思。
大運河貫通全城
四十多年後重臨威尼斯,還是舊日的石卵路,還是半淹在水中的老房子,還是老樣子的貢多拉,景物依舊,但人面全非了,今天的威尼斯不再是當年冷冷清清的景象。從碼頭到聖馬可廣場,遊人如鯽,萬頭攢動,到處是中國遊客。沒有意大利人問我是不是日本人,而是用普通話說「你好」。
領隊阿Ken喝令團友不要在路上停留,因為人多混亂,扒手出沒,但仍然有人不顧勸告停下來拍照(後來那位團友果然被人搶走了鏡頭)。穿過人頭湧湧的堤岸市集,轉入聖馬可廣場某餐廳外,阿Ken接上一個看來年近八十的女士,是威尼斯的地陪,她自我介紹名叫塞西里奧夫人。她用濃重的意大利口音的英語簡單介紹威尼斯的歷史,然後領着我們在聖馬可廣場和周邊的古建築轉了一圈,緩慢地邊行邊吃力地解說,大概四十分鐘左右便完成任務離去,團友都很理解,她需要休息了。然後,領隊宣布自由活動九十分鐘。
威尼斯水上城市是文藝復興的精華,世界上唯一沒有汽車的城市,上帝將眼淚流在這裏,卻讓它更加晶瑩和柔情,就好像一個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夢。
威尼斯位於意大利東北部,是世界聞名的水鄉,也是意大利的歷史文化名城。城內古蹟眾多,有各式教堂、鐘樓、男女修道院和宮殿百餘座。大運河是貫通威尼斯全城最長的水道,它將城市分割成兩部分,順水道觀光是遊覽威尼斯的最佳方案之一,兩岸有許多著名的建築。巨型郵輪沿着水道緩緩移動,讓船上的客人盡情飽覽兩岸風景。
聖馬可大教堂矗立於聖馬可廣場上,始建於公元八二九年,重建於一○四三至一○七一年,它曾是中世紀歐洲最大的教堂,是威尼斯建築藝術的經典之作,同時也是一座收藏豐富藝術品的寶庫。此座教堂是遊威尼斯必看景點之一。教堂入口排着長長人龍,估計有近二百人,輪到時也只能走馬看花,其他景點可能沒時間看了,只好放棄,轉往參觀美術館,然後穿梭橫街窄巷,找尋舊日足跡。
意大利的皮革製品世界馳名,我曾在威尼斯買了一雙皮鞋,後來穿了十多年。經過石橋旁邊的一家小型鞋店,似乎是我當年買鞋的舖頭,店裏坐着一位白髮蒼蒼的老頭,是不是當年賣鞋給我的英俊店員呢?後悔當時沒有給他照相留念。前文提及的咖啡小店,已經印象模糊,想不出在哪個角落,或許不復存在了。
威尼斯大街小巷的風光十分特殊。有些水道比香港的後巷還要狹窄,兩條船不能並開,只可單行。街道兩旁都是古老的房屋,底層大多為居民的船庫。連接街道兩岸的是各種各樣的石橋或木橋,它們高高地橫跨街心,絕不妨礙行船。威尼斯的橋樑和水道縱橫交錯,四面貫通,人們以舟代車,以橋代路,水面、陸地,遊人熙攘,海鷗自由自在地飛翔,鴿子肆無忌憚地在廣場或路上覓食,形成了這個水城的一種特有生活情趣。
面具魔法千古傳
路過名店街,擠滿提着大包小包的同胞,老外倒是沒幾個。看看腕表離集合時間還有二十分鐘,愛玩水的鄉下妹(內子)跑到岸邊,脫掉鞋子泡腳,旁邊一對青年男女激烈擁吻,旁若無人,盡顯意大利人的浪漫性格。
岸邊賣紀念品的攤檔鱗次櫛比,貨品琳琅滿目,最搶眼的是意大利面具。陶瓷意大利面具源自古羅馬時期,作為貴族開化裝舞會之用的一種飾品,流傳至今。意大利面具,據說源自緣分天使Triangel,又叫愛之神。在意大利有這樣一個膾炙人口的傳說,相傳在公元前二世紀的古羅馬,羅馬城裏有一位善良的女孩,她與男朋友相愛,後來男孩被青蛙魔女勾引中了魔法,漸漸地冷落自己的女友。女孩整天坐在窗前哭泣,有一天女孩夢到一位老者,老者告訴她向羅馬的許願泉(特萊維噴泉Trevi)祈禱便可以得到神的幫助。第二天她就迫不急待地來到了許願泉,誠心地祈禱並投下了一枚硬幣。真情感動了上蒼,天上的眾神派Triangel天使來幫助她,讓青蛙魔女終於露出原形逃走,男孩又重新回到她的身邊。
據說在意大利,Triangel面具深受女生們喜愛,她們把它放在自己的房間裏,相信只要Triangel日日夜夜守護自己,心愛的男人就會永遠陪伴左右。擁有這個Triangel面具的人,就能找到和她最有緣分的伴侶。 威尼斯面具分為傳統型和現代幻想型,前者有一定的型格,以白色為主,後者是藝術家的創意發揮,不拘一格。鄉下妹盯着那些面具出神,有關意大利面具的傳說也是她告訴我的,我看出了她的心意,識做啦!急急掏錢讓她選購了喜愛的面具。
集合時,領隊問有多少人乘坐貢多拉?差不多都報名了,阿Ken面露笑容,每位盛惠30歐元,然後領着這群鴨仔步行去貢多拉碼頭,每艘貢多拉最多乘坐六人。穿過狹窄的水道,看到許多建築的下層已隱沒在水下,房子看來都日子久遠了,意大利建築是世界出名的,看來還相當牢固。船夫一路用不純正的英語介紹沿途景物,經過一條密封又毫不顯眼的小石橋時,特別重點解說,但大家都聽不明白。後來問阿Ken,那是著名的「嘆息橋」。
嘆息橋生死契闊
很久以前的威尼斯,一座石橋連着市政廳和監獄。封閉的石橋,這邊是高大瑰麗的市政廳,當年,許多王公貴族在這裏決定事情,商討政策。橋的另一邊是暗無天日的監獄,這所監獄裏關押的都是等待宣判的囚徒。他們不分白天或黑夜地祈禱,直到被釋放,或被絞死。在市政廳被宣判死刑的囚徒,將會被押回監獄行刑。死囚在通過石橋時,透過石橋的大理石窗戶,最後看一眼這個世界,通常會嘆息一句,別了。
傳說有一個囚犯被判處了死刑,他經過石橋時停下了腳步。他看看石橋外的世界,他想起他心愛的女人,他問自己天堂裏是否依然可以看見美麗的她。就在這時,一艘貢多拉從橋下經過,貢多拉上的一對男女正在接吻,那女子正是這個囚犯的女人!囚犯憤怒了,他看見他心愛的女人背叛了他,他忘記了天堂沒有喜怒哀樂和愛恨情仇,他咆哮着要衝向橋外,頭顱撞向石橋的窗戶,殷紅的血汩汩地流出,囚犯就這麼提前歸西了,而那個女人當然聽不見那人臨死前的怒吼。
時間如同橋下的水一樣流淌,幾百年後,大理石的橋窗依然完好無損,血跡早已被洗去。人們漸漸地忘記了這樣一個慘烈的愛情故事,倒留下一段美好的傳說:相愛的情侶如果在乘貢多拉穿過橋下時擁吻,他們的愛情就能永恆。這座連着高貴與低賤,生存與死亡,愛恨情仇的石橋,就是嘆息橋。
結束四十五分鐘遊船河,從貢多拉登岸,無意間發現碼頭的售票亭標價是一程12歐元(約116港元)。領隊收了我們30歐元(約290港元),夠狠啊!
提到威尼斯的小說或電影,都是讓人心碎、悲傷的。有一次,下雨天我漫步在威尼斯河邊,行人稀少,看見一對戀人在石橋上擁吻,沒有打傘,任由雨水在臉上、身上流淌,緊緊地抱在一起,那情景真有點淒美的感覺。有人說,威尼斯只適合同情人去,我沒有那份情懷。當然,有些地方走過了,不久就可能忘記,然而,威尼斯是令我懷念的。
由5月起,「遨遊」逢周五刊出,敬希垂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