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awyer(前)向警方求助也徒勞
繼《跨性有話兒》(Tangerine)後,再有一部用手機拍攝的電影於香港公映。這次執導的不是新人或半新人導演,而是老手:史提芬蘇德堡(Steven Soderbergh)。蘇德堡要不新片連珠發,要不就喜歡冬眠,不過此部新作《瘋.魔》(Unsane)未必能令他的影迷滿意,但是,或會令非影迷從此喜愛他。/劉偉霖
由嘉莉兒佛伊(Claire Foy)飾演,做財經工作的Sawyer在新公司發展得不錯,看似成功不遠,但她帶着一個沉重的包袱。Sawyer自稱被瘋狂追求者窮追不捨,逼得她要從老家波士頓搬來費城。就在她以為事業或異性緣俱如意的時候,她感覺到又被人跟蹤了。她有想過,是否因為自己的心理作用,所以去一所療養院求診。Sawyer還以為主診醫生不相信她的說話,卻忽然被人拿走了手機,被困在房間而且被半威逼下脫掉衣服。原來她已簽下文件,自願住院二十四小時,接受精神科檢查。
不過,二十四小時卻很快變成七日羈留,這間基本上是精神病院的療養院,總是有辦法令Sawyer顯示出精神不穩,甚至是極度危險的狀態,她打電話報警也沒有用,因為在警察眼中,這不過是瘋人說自己沒瘋。同房病人Nate告訴Sawyer,這根本是一個滴水不漏的騙局,目的是榨取受害者的保險金。更恐怖的是,這裏其中一位看護,就是在波士頓跟蹤她的David。Sawyer叫天不應,叫地不聞,怎樣可以脫身?
禁室+瘋人院
首先不理手機拍攝這個特點或賣點,筆者覺得本片最有趣的地方,就是把「禁室培慾」及「誤困精神病院」通常分開處理的驚慄片主題,結合起來。如果說驚慄片的力量在於引出觀眾內心的恐懼,那麼,《瘋.魔》就能引起雙重的恐懼。近年有不少「禁室」片,但誤困精神病院的電影則在近年較少見,很大可能是因為現實世界的法規,以及精神醫學在這幾十年間的進步,讓「不自願入院」的情況受到更大的約束,於是本片先要想好一個說得過去的境況,讓主角被困。
「誤困精神病院」這主題,令人想起森姆富勒(Sam Fuller)的《驚嚇走廊》(Shock Corridor),雖然嚴格上主角是裝傻入院去查案,但卻和本片其中一個角色很相似……在此不表。此外,《飛越瘋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中由積尼高遜(Jack Nicholson)飾演的主角,某程度上也是個不應被送進精神病院的「病人」。他和院內護士長的鬥爭,最終敗陣,結尾暗示他最終都會變成「真」瘋人。這正是任何「誤困精神病院」故事的最大恐懼,《瘋.魔》高明處在於,故事要開始面對Sawyer會否真的變瘋時,把故事拉回「禁室片」的格局,亦即是她和David的生死對決。
手機泄密矛盾
筆者個人口味,是對「禁室片」中的變態囚禁者的心理、經歷較有興趣,所以看《蝴蝶春夢》(The Collector)或者《3096驚世拐帶》(3096 Days)都是對壞人較看得着緊。本片對囚禁者的動機沒錯是說得清楚,亦有介紹他的陰暗面,不過個人覺得寫得不夠深入。
當然要談手機拍攝這一點,《跨性有話兒》盡力不讓觀眾看到技術的局限,亦即是要用手機做出電影的味道,這一點當然值得敬佩。可是《瘋.魔》卻志不在此,甚至是反其道而行。本片的銀幕比例接近「標準比例」,亦即是1.33:1,但感覺較接近正方形,亦即是1:1。想起《慈母多惡兒》(Mommy)刻意用一個「手機比例」,不過細想之下,《慈》的這個念頭也有點荒謬,因為手機打橫放,不就是一個接近電影銀幕的長方形嗎?所以即使用手機拍攝,也不代表要用較「窄」的銀幕比例。
說導演蘇德堡反其道而行,不讓觀眾有「專業攝製」的錯覺,首先可以從畫面缺乏打燈這一點見到,是否真的如此,筆者說不準,但看起來就是只用現有的光源,例如辦公室之內的光管,直接拍攝。然後就是鏡頭角度或擺位,看來很「業餘」,或者就是「錯」,好像是不懂拍片又以為自己懂拍的人拍的。進展到第三個層次,就是這些擺位或角度,就好像是一個人拿着手機,站在演員面前拍,又是一種業餘的感覺。
再深層次地想,逐漸變得更恐怖,許多鏡頭就很像閉路電視的角度或距離。不知道是否所有觀眾會在潛意識或顯意識感受到,本片這種「手機拍法」最令人心寒之處,就是有些鏡頭恍似是跟蹤者的主觀鏡頭。本片不只是一個風格實驗,蘇德堡很可能有意探討手機文化及社交媒體中,人們一方面要求私隱,卻同時熱衷於把自己的私隱泄漏出去的奇怪矛盾。
最後,想為自己說兩句。得知有些朋友因為看過筆者寫《方寸見人心》(The Square)才去看片,然後非常討厭。筆者一方面覺得歉意,但另一方面也覺得要作出自辯。筆者樂意在影片遇上新念頭,甚至是被人衝擊價值觀,《方》有許多手法令筆者始料不及,也從中見到許多高質觀眾可能有的誤解或心魔,所以在評論中拿出來談,《瘋.魔》也令筆者有新穎的感覺。有特點值得注意,絕不表示筆者「讚」一部片,或作出推介。比起純粹讚或彈,筆者更注重擴張自己或讀者的思考空間,假如讀者喜歡看一些寫得比敝文更長氣,內容或觀點卻很「阿媽是女人」的文章,市面應有許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