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痴人愛古玉 揅琳集中敘

時間:2018-03-28 03:16:00來源:大公網

  圖:劉瑞隆《揅琳玉集》系列首部書作《明代宮廷玉帶板》

  有道是:「謙謙君子,溫潤如玉」,自古以來,君子與玉有着密切的關聯。孔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可見,玉,於國人而言,不僅僅是祥瑞貴重之象徵,更有德行高尚之寓意。這樣的收藏意義沿襲至今,有不少玉器愛好者都對有靈性有德品又有故事的古玉愛不釋手,本期「汲寶齋」的專訪對象,香港敏求精舍會員劉瑞隆正是一位愛玉成痴的收藏家。/大公報記者 劉榕欣 文、圖

  本着「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收藏心態,劉瑞隆在逾二十年的古玉收藏過程中曾多次在香港重要博物館舉辦的玉器類展覽中攜藏品參展,因此結識了不少行家及專業人士,也擁有了一套屬於自己的研究心得。去蕪存菁之後,他將收藏的玉器精品輔以學術性文獻後編錄成冊,並以《揅琳玉集》為該系列命名,《明代宮廷玉帶板》是該系列書籍的首部作品,深度探究了玉帶板這一流行於明代皇族及一品以上官員間的腰間玉飾。專訪中,記者不難從他的話裏行間感受出他對玉器的痴愛,頂峰時期曾擁有逾兩千件玉器的收藏量就足以體現「玉痴」二字用在他身上一點也不為過。

  「表有價,玉無價」

  古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說法,自戰國、秦漢時期開始,玉器就是古時君子必不可少的佩飾。所謂玉帶板,乃是古人佩戴於腰間用於裝飾腰帶的板塊形玉飾,始自北周,興於明朝,卻又最終因風俗之差異而絕跡於以滿蒙文化為主流的清代。在玉帶板流行的古朝代裏,它與其他的多種玉器一樣,是身份地位的象徵之一。這一現象至明朝時最為顯著,甚至成為一種制度化的服飾,同朝服冠帽一樣,有數量上的定制,且多為皇族御用之物,即便是用於賞賜也非一品以上官員或宮廷宦官者不可得。因此,明代的玉帶板工藝達歷代之最,自然也成為了劉瑞隆諸多玉器藏品中的心頭好。

  說起對明代宮廷玉帶板的喜愛,劉瑞隆給記者講了一個小故事。古時的君子喜愛佩玉,如今的紳士鍾意戴表。某次,劉瑞隆帶着一塊龍紋玉帶板前往某知名鐘表品牌的晚宴,他一時興起,將龍紋玉帶板展示給了主辦人,並開玩笑地說這塊中國古代的鏤空玉帶板可能就是西方現代鏤空腕表的起源。當主辦人打開盒子,看到玉帶板之後,不禁被這塊美玉帶來的鏤空交錯之美所震撼,並希望用一款定價高於二十萬美元的熱門腕表作為交換。劉瑞隆說,他謝絕了這樣的提議,回答了一句:「表有價,玉無價」。

  時至今日,劉瑞隆對這塊曾以為是明朝皇帝御用的白玉鏤空龍穿四季花帶板有了新的認識,認為其歸屬於明代內庭宦官的可能性更大,但他絲毫不後悔當初的謝絕。他說:這塊玉帶板成為了帶領朋友們踏入中國玉石世界的重要橋樑,而謝絕與名表做交換的態度,大概就是收藏中國玉器的驕傲與精髓所在了。

  存世量有限 精美品難求

  千金易得,美玉難求,對於「玉痴」來說自然更是如此。作為明代宮廷玉器的一部分,玉帶板基本都以優質的玉料與工藝琢製,而使用者品秩上的嚴格規定也決定了其存世量相較於其他明代玉器少的結果,加之流傳至今的多為出土品,品相易變,故而成套者少,精者更少。

  目前已知的全套玉帶板中,帶板數量有十三到二十六塊不等,但最常見的是二十塊固定形狀的玉帶板,因此有學者認為自永樂時期(1402-1425)開始,以二十塊帶板為一套的玉帶組合已成為定制。在此定制中,二十塊玉帶板的排列位置固定,且有不同的名稱:前方三塊為「三台」,兩側六塊為「圓桃」,側身兩小塊為「輔弼」、側身兩大塊為「䤩尾」、後方七塊為「排方」。

  由於年代久遠且保存不易,存世的成套明代玉帶僅有百餘套且多為館藏,拍賣場上偶見成套明代玉帶板,但工藝考究、玉質精純成套者極其罕見。就收藏市場而言,單片玉帶板已然頗具收藏價值,但在劉瑞隆這類痴愛美玉又看重精巧工藝的藏家眼中則認為,精美的玉器單品遠比成套的粗工品更加值得珍藏把玩,且明代玉帶板題材多樣,紋飾多變,極富品藏研習之趣味。

  靚玉即家珍 收藏故事多

  因此,劉瑞隆珍藏並收錄入書冊之中的玉器皆為做工精美之單片玉帶板,加之多年考究研習的心得,當他向記者介紹起這些靚玉時,喜愛與自豪之感難掩於色。他說,是玉帶板讓他對中國古代的民俗史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既為宮廷所用,玉帶板的雕工題材自然多以龍、鳳、麒麟等祥瑞之物為主,但明代的藩王制度使大江南北的百姓民俗滲入了散落在各地的皇族成員生活之中,也使得嬰戲成為玉帶板的常見題材之一。隨着嘉靖帝由藩王繼任帝位開始,明代御用之物中的民間體現愈發明顯。

  被劉瑞隆稱為「Time Capsule」(時間囊)的碧玉鏤空嬰戲䤩尾帶板便是明代民間風俗的精妙縮影之一。在這塊長15厘米,寬6厘米的玉帶板中,十一個玩耍嬉戲中的孩童成為了雕刻題材,雙層鏤空的雕刻技法,孩童清晰可見的五官和衣紋都顯示出了當時工匠技藝之高超。更加令人驚嘆的是,這件把玩於掌間的玉帶板竟猶如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一般,穿越了千年的時空,鋪陳出古代孩童生活的趣味盎然:扮官員出行、捕捉蜻蜓、看琉璃瓶中魚,以及玩「摸瞎魚」四組全然不同的孩童遊戲在這不大的畫面中栩栩如生。(註:「摸瞎魚」是一種執木魚行令的追逐類孩童遊戲,流行於明代,消逝於清朝,明沈榜於《宛署雜記》中有載。)以碧玉為料的帶板本已罕見,做工精美如斯,題材豐富至此者,實屬難得,也無怪藏家對其愛不釋手。  

  另一件劉瑞隆視為家珍的玉帶板當屬舊藏於有「鐵娘子」之稱的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的一件白玉鏤空獅子胡人紋䤩尾帶板。退休前為律師的劉瑞隆早年留學英國期間曾與戴卓爾夫人有過兩面之交,因此當倫敦佳士得公開拍賣戴卓爾夫人的遺物時,劉瑞隆競投之意甚濃,當他在圖錄中見到這件玉帶板成為拍品之一時,雖驚訝不已卻已抱定志在必得之心。該玉帶板層次分明,做工精細,以罕見的胡人舞獅和胡人奏樂雙重樣式入刻,同類題材相似者乃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之物,由此可見此物當非俗品。最終他以相當合理的價格如願以償,珍藏至今。

  痴心細品嘗 練就鑒別眼

  對劉瑞隆而言,收藏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當初四處收集而來兩千件玉器,如今所剩僅三百餘件心愛之物,凡是編錄在冊的都絕無轉手之意。在《明代宮廷玉帶板》一書中,他總共編錄了三十件各具特色的玉帶板珍品,件件都是他心尖兒上的愛物。如白玉鏤空正面龍捧「壽」字紋帶板,因明代有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紋飾之分,此帶板刻五爪龍紋,非明代帝后不可用;又如雞骨白白玉鏤空帶翼麒麟紋帶板,此物玉色偏黃而不透,帶棕斑且有黑色灼燒痕跡,質地已罕見,雕工仍精美;再如白玉鏤空雙兔「壽」字紋帶板,玉質光澤透亮,以細密刻工作雙兔祝壽圖,並配以左右各一「卍」(萬)字紋,有萬萬壽之意,同樣當屬帝后所用之物……

  但眾人皆知,玉器難辨,古玉更甚,收藏玉器以來幾乎從未「睇漏眼」的劉瑞隆又有何訣竅避免錯買次品呢?對此,他直言不諱道:其實當一個人痴迷一樣事物的時候,是不會把它看錯的,「如果每天晚上都拿着它(玉器)一直反覆地看,看三十分鐘至一小時,三個月內就有辨別真偽的能力了,我初初開始收藏的時候就是這樣每天晚上都痴迷地看。最長的一次是在倫敦,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乾隆愛物《桐蔭仕女玉山》在展出,我足足站在館內看了六七個小時,連飯都顧不上去吃。」所謂「玉痴」,莫過於此。

  看來,今時的君子若愛古玉,懷揣痴心方有可為啊。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