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大花面與白鼻哥

時間:2018-03-23 03:15:56來源:大公網

  圖:「大花面」多飾演正面的人物

  「個仔本數學簿畀個同學仔畫到『大花面』咁,聽日點交功課呀?」對白中的「畫到大花面」指功課簿被「畫花」(亂塗亂畫)。

  上述的「大花面」其實是個借詞,其淵源可追溯至六朝。話說北齊蘭陵王驍勇善戰,惜容貌俊俏而不足以懾服敵人,故他在上陣時特意戴上猙獰的木刻假面,從此便一路凱歌高奏了。

  時人編寫了戲曲《蘭陵王入陣曲》以歌頌其戰績。在戲曲演出時,扮演蘭陵王的演員會戴上塗彩的「面譜」。由於「面譜」只是「代面」,且「代」與「大」音近,所以演出這個角色的演員便叫「大面」。又由於臉是花花的,行內人也有叫他們做「大花面」或「大花臉」。自此,各地的戲劇都注入了「大花面」這類角色。

  大家別以為「花着臉」應不會是什麼好角色,那就大錯特錯了!粵劇中,「大花面」多飾演地位較高、舉止莊重、赤膽忠肝、粗獷豪邁的正面人物,如關羽;偶爾也會扮演如曹操、董卓等的陰險乖戾角色。

  粵劇中,「大花面」在演出時,「面譜」是用油彩直接塗在臉上;如劇情有需要抹眼淚,抹時自然不可讓闊袍大袖觸碰臉上的油彩,只能保持一個很大的距離,否則變成名副其實的「大花面」了。在民間就流傳了以下歇後語:

  大花面抹眼淚──離行離列

  大花面撟眼淚──離行離列

  比喻與事情的原本有很大差距。「抹」和「列」此時分別讀「maat3」和「laat6/辣」。粵語中,「撟(讀「繳」)」,與「抹」同義,其本字已不可考。「迾」,古通「列」,有人以此作「列」的借字。

  除「大花面」外,粵劇中須在臉上塗彩的角色還有一個專演丑角的「白鼻哥」─在演員眼鼻間部位塗白。此角色多為劇中的反派,如:愚昧的、無德無能的、愛吹牛的人;好色之徒等。由於「白鼻哥」在劇中經常遭考官除名以作才子的反襯,所以有人以「白鼻哥」比喻落第的人,且衍生了以下歇後語:

  白鼻哥考試──陪考/聽丟架

  比喻只來湊熱鬧的無能之輩,永遠都是陪跑分子,等出醜也。

  【「粵劇中的粵語」之十】

  香港資深出版人 梁振輝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