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三大差異串連多個議題

時間:2018-02-09 03:16:00來源:大公網

  改革開放對人民的生活水平帶來哪些轉變?學習此議題時,應先弄清改革開放的背景及歷程,再從正反兩面初步探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展和成就,以及發展過程當中的不平衡現象,例如地域差異、城鄉差異及貧富差異。溫習時,宜以三大差異為主線,從中延伸學習多個不同的議題。

  改革開放與三大差異

  1、城鄉差距

  據統計,城鎮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長遠比農村居民的人均收入為高。全國目前仍有數千萬的貧窮戶居住在落後的農村和山區。城鄉差距有以下兩方面的因由:改革開放初期,中央政府主要在沿海城市發展市場經濟,令這些地區透過工業出口,成為國家主要的經濟動力;農村人口流失亦是城鄉差距擴大的重要因素。改革開放造就農業技術提升的同時,亦釋放出大量剩餘勞動力,流向城市。城鄉差距問題成為影響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引發出不少社會問題。

  2、地域差異

  研究指出,中國有31個省市及自治區人均收入的相對差異系數,比世界各國的相對差異系數還要高,這種內部發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地域差異問題。要理解差異的成因,可從資源差距及政策傾斜兩方面分析。在資源差距方面,中國是世界上自然地理、人口資源差距最大的國家之─。這些差距容易造成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在政策方面,改革開放時期市場經濟的發展,令全國出現高收入階層和低收入階層,高收入階層主要集中在東部的東南沿海地區;低收入階層則主要集中於中部和西部地區。而地域差異成為影響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在市場力量的影響下,地域經濟發展的差距還會繼續擴大。

  3、貧富差距

  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升,但大部分地區仍未能因經濟改革而富裕起來,城市人口遠比農村人口富裕,東部地區遠比西部地區富裕。改革開放時期市場經濟的發展,令全國出現高收入階層和低收入階層,高收入階層主要集中在東部的東南沿海地區;低收入階層則主要集中於中部和西部地區,如經濟效益差的城鎮企業的工人或退休職工。近年,貧富差異問題還會繼續擴大。

  三大差異引出的社會民生問題

  1、三農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引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提升農民生產力,又鼓勵農村發展鄉鎮企業,但由於國家改革重點集中於發展城市經濟,未能兼顧「三農」(農業、農民、農村)的發展需要,形成所謂「三農問題」。據統計,中國農村雖然佔全國勞動力達五成以上,但由農民所創造的國民生產總值卻只有不足兩成。事實上,中國農村基本上仍屬於小農經濟,生產效率低,無論在勞動力、資源和技術支援上均有不足。結果,農民的收入水平、生活條件與城市相比還存在巨大的反差。

  2004年以來,政府發布了針對解決三農問題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收集有關增加農民收入的建議,決定採取「多予、少取、放活」的農業政策,致力改善農民生活。

  2、民工問題

  由於地域差異的情況,過去30年來,中國有近兩億民工從鄉村移入城市,成為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廉價勞動力。而中央政府一向以戶口制度管理城市和農村的人民,在這制度下,遷移到城市的民工必須向公安部門登記,並取得暫住證。民工除了面對戶口制度、醫療、教育的問題外,一些城市企業的僱主往往利用民工的暫住身份,對他們進行剝削,出現了民工工資低和被拖欠薪金的情況。中央政府已在改善民工待遇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如在2008年推行了《勞動合同法》,通過一些旨在改善民工工作待遇的法規。

  3、炫耀性消費

  自改革開放以來,人民逐漸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令全國出現高收入階層,高收入階層主要集中在東部的東南沿海地區,國民的消費力大為加強。過去中國的消費統計中,以日常用品的消費為主,食品、家電產品等必需品在消費市場佔有很大比例。但隨着社會上中產階層數目不斷增加,中國內地的消費模式漸漸發生變化,出現了炫耀性消費的情況。中國城市人口消費模式會由過往以日用品消費為主,擴大至汽車、教育、旅遊等炫耀性消費。

  「改革開放以來內地人民的生活」這一議題,涉及的內容廣泛。我建議在溫習時,宜先掌握三大差異,再從中認識由差異引發的社會民生問題。

【每單元都須預備的知識及概念系列(2)——現代中國】

  福建中學(小西灣) 助理校長 李偉雄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