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答通識科題目時,不少學生均會收到「欠歸納」的評語,但不太清楚歸納的意思。其實歸納就是整理資料的過程,把多項看似雜亂的資料變得有條理、統一,即找出資料間的共通性。舉例而言,試把以下數組資料進行歸納:
1、蘋果、橙、貓、西瓜、狗、羊
2、1、6、8、11、12、21
就題1而言,讀者大概可以輕易把項目歸納,把「蘋果、橙、西瓜」歸類為水果;把「貓、狗、羊」歸納為動物;題2則較抽象及開放,可按個人的想法進行不同類型的歸納,例如「1、6、8」為個位數;「11、12、21」為雙位數。當然除了這種分類,亦可分類「1、11、21」為單數;「6、8、12」為雙數。簡單而言,歸納就是把相似或相近的內容放在一起,並尋找合適的用詞或概念作命名。因此,歸納得是否合理,很大程度視乎學生對內容的認知。歸納在上述兩個例子中看來相當容易,這是由於讀者對例子的內容認知較深,而且數據項較少。然而考試試題往往涉及大量數據或較複雜抽象的概念,這些因素都不利學生進行歸納。
以2013年練習卷卷一題3a為例,題目要求考生找出青年人參與活動的模式及對青年人的影響。找出「模式」的意思其實就是要求考生歸納,考生必須在各項資料中找出共通性,並解釋這個共通性對年輕人所帶來的影響。因此,考生需要在表1多達14項有關閒暇活動的數據及表2有關社會活動參與率的八個數據中找出共通性。
如考生只逐個項目描述,將不會有足夠時間作答;只抽出幾個數據描述,即使能寫出對年輕人的影響,亦未能完全善用資料及回應題目找出「活動的模式」這個要求。考生在作答時易着力思考活動的共同特徵,例如瀏覽網頁、看電視、家居影音娛樂等數據比例較高的活動均為個人、室內的活動,相反比例較低的活動如參與興趣班、義工等多為外出或群體活動,由此可歸納出青年人較多參與個人、室內活動,並引申其結果導致年輕人減少了與人聯繫及外出活動,與青年人社會參與及公益比率較低的數據相配合,影響青年人社交、體能以至對社會的關注及認識。
而在2017年卷一題1有關少數族裔的題目中,資料A提及非洲人、南亞人、美國/歐洲人及日本人四種不同族裔,並提供香港華裔人士對這些少數族裔群體的接受程度的數據,要求考生找出接受程度的「模式」。考生要從資料中理解為何美國/歐洲及日本族裔分數較高,而南亞及非洲族裔評分較低,當中包括已發展國家及發展中國家的概念、對行為親密程度的理解以至文化相似性。對不同國家發展程度的認知,例如南亞地區發展普遍較低,而歐美日等國為高度發展國家;不同國家的文化認知,例如日本曾受儒家文化圈影響,文化禮儀等各方面亦與香港文化接近,較容易被香港人接受。考生需要對資料內容有基礎認知才能做到歸納,可見通識並不能單靠理解,更需要一定的知識水平。
以下是常見的分類例子:
總括而言,一般考生均能掌握歸納數據或資料能力,但實際能否做到合理的歸納則視乎考生對個別議題的認知,因此學生需要多看、多練習才能避免單純描述或錯誤歸納。
青松侯寶垣中學李啟豪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