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蕭芳芳不懈推動護苗工作二十年
蕭芳芳在上期訪問中談及自己的前半生,如何為家庭、夢想而努力。銀幕上,她拍攝了過百部電影,亦得過香港電影金像獎、台灣金馬獎及亞太影展的最佳女主角獎。學業上,她完成了心願取得碩士學位。今次,蕭芳芳說到她在五十歲的時候,決定為社會做點事,為未來的社會棟樑出分力。她排除萬難成立了「護苗基金」,為防止兒童受性侵犯而努力。明年,護苗基金成立二十年,蕭芳芳雖然年紀已不輕,又受耳患困擾,但她仍出心出力去做,對她來說,保護兒童的工作是永不休止的,做幾輩子也做不完。\大公報記者 溫穎芝(文) 蔡文豪(圖)
護苗基金於一九九八年正式成立,目的為保護及避免十八歲以下兒童以及青少年受誘拐或被性侵犯傷害。基金會由蕭芳芳(芳芳姐)創立,並由她擔任主席。護苗基金過往向小學生提供了「護苗教育課程」,教導學生如何防範性侵犯;亦設立了「護苗中心」,成為「護苗」工作的總部;「護苗基金教育巡迴車」則到香港各區宣揚有關信息;同時成立了護苗熱線,為受害人及其家人提供資訊、支援及輔導服務。
護苗基金明年將踏入二十年,回顧過去,芳芳姐滿意基金會推行的活動及成果嗎?芳芳姐說:「一九九七年春天,第一位鼓勵我成立護苗基金(以下簡稱護苗)的有心人,是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我心想,有她導航,準能篤定地『即管去馬』,我就不會像無頭蒼蠅,瞎撞了。沒料到幾個月後,她榮任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位律政司司長。在為她欣喜的同時,我也為啟動了護苗『瞎撞生涯』而憂心忡忡……哪裏知道該怎麼着手去做呢?況且還是牽涉到香港社會禁忌的議題——『性』——的慈善機構!只好到處拜訪高人,從頭學起。」
免受害人一生被毀
芳芳姐很感激電影界的「高人」施南生,亦即現任護苗副主席,因為對方很夠義氣,二話不說首肯加入。施南生都說:「唔知點做!唔緊要,我哋就好似探險隊!」每當芳芳姐徬徨、緊張之際,施南生總會說:「淡定……有我喺度。」這二十年來對方一直不離不棄,令她十分感動。同時這二十年來,她很開心陸續獲得社會菁英支持,加入她們的「探險隊」,讓基金會逐步走上正軌。
她說:「經過大家多年來的努力和各路英雄、善心人,包括媒體的支持,越來越多人對『兒童性侵犯』五個字不再忌諱、能說出口,且認識到『性侵犯』對孩子的傷害。近十多年來,已經有家長、兒童照顧者和學校社工,為他們身邊的受害兒童或青少年打電話來『護苗線』求助。要是像十九年前,人人不敢提『性侵犯』三個字,那受害人更不敢說出來,不說就沒法得到及時的援助和輔導,不但會繼續被侵犯,還會被憋在心裏的驚恐、委屈、羞愧,折磨至精神健康失衡、性格發展失調、性生活失控、婚後性生活失敗,一輩子受着地獄般的痛苦煎熬。希望憑着不斷的努力,我們能繼續讓更多市民對『兒童性侵犯』提高警覺、積極採取行動保護兒童。」
在沒有任何經驗的情況下,要成立一個基金會,當中一定遇過很大的困難和挑戰。芳芳姐說:「剛起步時,什麼都難,尤其不曉得怎麼開口問人捐款。無數次託人約見富商巨賈、機構高層,好不容易約了見面,他們一聽見『兒童性侵犯』的『性』字,就已經拉下了臉,氣氛一下子冷卻,我連說下去的勇氣都沒了,對方一副不想再聽的尷尬神態,就差沒馬上拂袖而去,這種迎面『潑』來的『冷水』寒徹骨髓。」她記得那時莫文蔚的母親Eleanor Morris曾安慰自己,指請人捐款不用怕,又不是問人要錢袋入自己袋,都是為了幫兒童去籌款。這一番話令芳芳姐涼了的心逐漸回暖,再次挺直腰桿繼續「探險」。
終於,護苗得到香港各行各業的善心人慷慨捐助,富商巨賈和機構高層也開始熱心支持,才得以生存至今。芳芳姐表示,雖然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但有一點她不是誇口,現今護苗的委員、同事、義工團隊,是她所見過最強、最有能耐的有心人。大家都置「權」、「名」於度外、充滿激情、無私地為兒童和青少年服務。芳芳姐的毅力、魄力驚人,一直堅持着勇往直前去做,但近年她的身體偶爾會有小毛病,她有無想過當有一天真的要退下來或退休,找誰人來接手呢?芳芳姐說:「保護兒童和青少年的工作,幾輩子都做不完。但是,等到有一天我對護苗不再有貢獻,就該退出了。」
遊戲中學習防性侵
芳芳姐現有一個三歲的男孫和一歲的孫女,問到會否身體力行教導孫兒有關性侵犯的知識呢?她坦言:「聽不見外孫說話,我們見面時,只好少說話,多玩。我能以唇讀對外孫說:『要玩好玩的遊戲。』成,那就玩它個腳底朝天,我幾乎把來世的精力全都使出來跟他們瘋!哈哈。講解『怎麼防範性侵犯』也用遊戲,先教他們身體各部位的名稱,會問他們臉在哪兒?他們要指給我看,如此類推。重點是從小讓他們學會:(一)怎麼說出身體各部位的名稱,萬一被人碰『私人部位』,他們能毫不猶豫地對父母說清楚是什麼部位;(二)自己的身體自己有權做主,只要不願意就不須讓人看或碰。很多大人喜歡捏一下、親一下小孩子的臉,卻從不考慮小孩的感受。故此,我大女兒會教孩子說:『我不喜歡人這樣碰我,請給我空間!』」
作為外婆,雖然內心非常疼錫孫兒,但芳芳姐會以身作則,會問外孫:「抱一下好不好?」或「親一下臉好不好?」有時候孫兒搖頭或是掉頭走了,她心裏還真不是滋味。但她覺得成年人一定要學會尊重小孩的意願,像學任何東西一樣,要練;練習多次之後,再被外孫拒絕,她已經不當一回事了,因為這並不表示他們不愛自己。而第二步要做的是,教孫兒「防範性侵犯」的遊戲,好像私人部位絕對不能讓別人看或摸,她會指着他們的肩膀問:「肩膀能給人看或摸嗎?」再待他們回答。她回想有次跟孫兒做練習的趣事,說:「有一回,外孫(三歲)來看我,他坐在小板櫈上喝果汁。我猛然想起,好久沒跟他做『防範性侵犯練習』了,一急之下,忘了遊戲這回事,走過去蹲下來跟他說:『私人部位絕不能讓人看和碰,知道嗎?』他抬眉毛瞪大眼,一動不動,只有眼珠子左瞄瞄、右瞄瞄,好像什麼危險的事將要發生似的,表情煞是可愛,我忍不住大笑;一個沾沾自喜的念頭掠過:這小傢伙有演戲天分!」
語年輕人成功之道
芳芳姐由年輕時邊拍戲邊讀書,到後期在有耳患情況下仍努力推行護苗工作,毅力驚人。
現時很多年輕人都欠缺毅力和恆心,問她會否有什麼心得分享或鼓勵他們呢?芳芳姐語重心長地說:「毅力、恆心都是逼出來的。企業家馬雲說:『內地有句流行語,「風來的時候 豬都會飛」,許多人每天都在找風,卻不知道,風過去了,摔死的還是豬。要成功,必須改變自己』。改變自己,就是在知識或就業技能方面,下苦功自我升值,這就得跟自己『拚』毅力、『拚』恆心。我深信香港有不少年輕人積極地勤奮向上,不過媒體(還是讀者)似乎對負面的新聞興趣特大,總看見年輕人不陽光的一面,久而久之,大家就自然而然地一竹竿打一船『年輕』人了。且借唐代禪宗高僧的詩偈,跟年輕人共勉之:『不經一番徹骨寒 怎得梅花撲鼻香』。」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