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台灣音樂學者施德玉(前右五)、施德華(前右七)與雄安當地的梆子戲演員合影/大公報記者顧大鵬攝
初冬的雄安新區水頭鎮,室外溫度降到攝氏4度以下。儘管台灣音樂學者施德玉、施德華姐弟及其家人在當地添衣,但仍未能阻擋北方水鄉的陣陣寒意。不過,當他們踏入西喇喇地村非遺考察現場,民俗風情令現場一時火熱起來。
施德玉和施德華分別是台灣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特聘教授及台南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主任、研究所所長,均是研究中國音樂的他們這天穿梭於台前幕後,除了採集老藝人、器具、樂譜等音樂歷史信息外,他們還為這場非遺考察項目直播節目客串現場主持和解說。
這次的任務,源於2016年施家兩姐弟參加由河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齊易先生主持的雄縣非遺項目考察和觀摩。今年4月雄安新區成立不久,齊易牽頭組建雄安新區非遺考察聯隊,對雄安新區民間音樂進行搶救式保護。今年11月他們和齊易同行,再次一起在雄安新區水頭鎮三個村、考察四個非遺音樂類項目,並承擔了《安新縣卷》重要論文的撰稿任務。
為原生態民樂感興奮
曾飛越台灣海峽超過百次的施德玉,對雄安地區音樂中的打擊樂仍然保留着中國民樂的原生態,感到格外興奮,「音樂沒有地界也沒有國界,尤其是台灣和大陸音樂同根同源。」她和施德華都向記者回憶起六七十年代,利用收音機短波收聽大陸民間音樂的故事。
施德玉從藝術的視角觀察到,這些班社展示出的某些特殊技藝,甚至超越了專業表演隊團。此外她也非常看重民間音樂的社會價值,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觀察,這些傳統班社具有很強的功能性。西喇喇地河北梆子劇團60多個演員都是農民,躬耕之餘學戲、演戲,是這一方生民唯一的精神寄託。
施德華向記者透露,雄安新區水區鄉村,較為完整地保留了歷史上京津冀一帶民間音樂的儀式和內容。至於台灣民間打擊樂在保留大陸傳統音樂基因的同時,更多地吸收了台灣當地的元素。
為期一周的時間結束時,他們帶着對雄安新區這一特殊區域的好奇心,經北京機場飛回台灣。不過,這份好奇心在回台後也不會消失,因為他們笑着對記者說:「明年還會來雄安。」 (記者 顧大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