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茶具文物館展出陶瓷茶具作品
每次到訪茶具文物館,都先會想起它的前身──前英軍總司令官邸。在這所殖民地式歷史建築中,學習中國傳統的茶文化,確實是有一番很特別的風味。具170多年歷史的前英軍總司令官邸,於1984年改建為茶具文物館,又於1995年增建了新翼──羅桂祥茶藝館。\福建中學(小西灣)助理校長 李偉雄
除了展覽以外,茶具文物館亦定期舉辦示範、茶藝活動及講座等節目,以推廣陶瓷藝術和中國品茗文化。茶具文物館的主要工作是保存、展出與研究茶具文物及有關的茶藝文化。文物館的基本藏品由已故羅桂祥博士(1910-1995)所捐贈,包括一批約六百件,年代由西周至二十世紀的茶具及有關器皿。這批珍藏,半數是陶瓷茶具,計有注子、茶盌、茶杯、茶壺及蓋盌等。另外半數為一批由明代至現代製作的宜興紫砂陶器,包括各式茶具、雕塑及文玩。
感受古代文人的雅趣
宜興紫砂壺是中國一種傳統茶壺,相傳源自宋代至明武宗正德年間。製作紫砂壺的材料是宜興紫砂礦土,統稱紫砂泥。因產自江蘇宜興,又稱宜興紫砂。紫砂壺以江蘇宜興出產的最好。紫砂壺大體上屬於文人藝術,追求的是古樸雅趣。就像中國畫中的文人畫一樣,將詩、書、畫融為一體。紫砂壺具有收藏的功能,歷史上許多著名製壺匠人,如供春、時大彬、董翰、陳鴻壽、顧景舟的作品已經成為不可多得的珍品。俗語說,「文人七件事,琴棋書畫詩酒茶。」在明代,飲茶是全葉沖泡。泡茶法不單注重茶量、水溫、火候、茶壺的形制也十分講究。到了清代,飲茶仍以泡茶為主。飲茶者對茶壺的要求更高,一般以造型淳樸、簡潔,泡茶能發揮茶的色、香、味的宜興紫砂壺為茶具的首選。今天我們雖然與明代士人的社會環境相比,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平日的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使人們渴望找到心靈上的安寧。在現代社會中,飲茶不再是文人的時尚,而是一般人所追求的一種養生之道、安寧之道。
參觀宜先掌握飲茶歷史
茶具文物館常設展覽介紹中國人的飲茶歷史,展出由唐代至近代的各式茶具,藉此推廣品茗的風氣,增添生活情趣。中國飲茶歷史最早,陸羽《茶經》雲:「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春秋以前,中國人生嚼茶葉,作為藥用。隨着生活的進化,生嚼茶葉的習慣轉變為煎服。即鮮葉洗淨後,置陶罐中加水煮熟,連湯帶葉服用。秦漢時期,茶葉的加工已經開始出現。鮮葉用木棒搗成餅狀茶團,再曬乾或烘乾以存放。隋唐時,茶葉多加工成餅茶。飲用時,加調味品烹煮湯飲。在宋代,茶葉多製成團茶、餅茶,飲用時碾碎,加調味品烹煮。
明代以來,由於製茶工藝的革新,團茶、餅茶已較多改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來的煎煮為主逐漸向沖泡為主發展。同時,各地區由於不同風俗,開始選用不同茶類。如福建多飲烏龍,江浙則好綠茶,北方人喜花茶。知道了飲茶方法之演變,在欣賞由唐代至近代的各式茶具時,才會認識到飲茶的發展史,其實亦是中國文明的演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