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吳清友創辦誠品的啟示

時間:2017-07-27 03:16:02來源:大公網

  一個原本不愛讀書的人最後開起了書店,而且還是有別於傳統模式的「24小時不打烊」;別的店舖最不喜歡只看不買的「書蟲」,但這家書店卻特意打造舒適空間讓客人看個飽。最令人驚訝的是,書店虧損15年後不僅頑強地生存下來,版圖更日益擴大,成為兩岸三地文創產業的奇跡。這家書店便是誠品,而創造「誠品奇跡」的人正是吳清友。不幸的是,他於上周二在台北因心臟病舊疾驟逝,享年68歲。兩岸文化界無不深表惋惜。誠品書店或許不是一個最佳創業典範,但吳清友那份豁達、那份執著、那份誠懇、那份關懷,在當下急功近利、物欲橫流的社會猶如一股清流,將長留人們心中。

  誠品書店雖然起源於台灣,但許多香港人聊起誠品都會有一種親切感:早年到台灣旅遊,頗具特色的誠品書店是必到的「朝聖」之地;2012年誠品進軍香港市場,先後在銅鑼灣、太古設店,每逢周末,顧客盈門。

  看着誠品熱鬧繁華的景象,有誰能想像得到1989年開業的誠品除了前兩年小賺外,接下來的15年都處於虧損狀態?不少人很好奇,到底是什麼樣的信念和意志支撐着吳清友在漫長的困境中永不言敗、直至成功?

  俗話說「禍福相倚」,吳清友30多歲就因為買賣房地產致富,但同時其先天性心臟病病發,讓他一次又一次地面臨生死關頭,也使他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他說,「有錢不會讓我比較快樂」,而「閱讀和書本則帶給我新的生命方向」;「我不害怕死亡,但怕死後什麼東西也沒有留下」。正是這份對生死大徹大悟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使吳清友在誠品陷入困境時仍能咬牙苦撐。由此來看,盈利顯然不是吳清友創立誠品的第一宗旨,否則他不會開書店,更不會連虧15年。他出售的不僅是書籍,更是一種人文理念:希望人們通過閱讀找到人生智慧和生活信念,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也不忘富足心靈。吳清友曾說,財物有時而盡,唯有「誠」終生受用不盡。這也是「誠品」名字的來源。

  如今誠品已發展為綜合型書店,結合商場經營模式,開創文化創意趨勢,是台灣最有代表性之一的觀光景點。然而,正當吳清友等台灣文化界人士千方百計地擦亮台灣文創產業的招牌、開拓島外市場時,島內一些別有用心的政客卻拚命製造障礙,成為台灣文化產業拓展的「攔路虎」。兩岸於7年前簽署的服貿協議可簡化台灣書籍到大陸出版審查的程序,但由於民進黨極力阻撓,服貿協議至今仍被束之高閣。但兩岸交流合作乃是大勢所趨,誠品於2015年在蘇州開設了大陸首家旗艦店,首年就賺錢。大陸文創產業雖然還處於起步階段,但發展潛力巨大,而台灣文創產業人才濟濟,但市場狹小束縛了發展空間。據說,誠品近年布局重心以大陸為主,從而成為兩岸文創產業合作的橋樑。

  吳清友雖然已離我們而去,但他留下的誠品書店、留下的經營理念,對兩岸三地社會而言都是一筆珍貴的文化財富。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