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談到,大灣區的合作發展項目,應該包括香港專上職業教育拓展在內地的實習。千萬別嫌棄職業教育是個小項目,這意義可是非常重大。一言蔽之,這既是一項用職業教育來從客觀上促進國民教育的教育工作,又是打破青年向上流動發展陷在香港困局的突破性措施。
升職及創業空間不大
先說香港青年向上流動。每年中學文憑試後大約有百分之四十的適齡學生修讀高級文憑課程,也就是屬於專上教育的職業教育培訓。以2016-17學年為例,政府資助的職業訓練局及其屬下機構提供69個課程,而分布在各大院校所辦的社區學院等機構的自資課程更有174個之多!從工程類到文職類都有,琳琅滿目。職業教育總要實習,目前絕大部分的實習課都是在香港境內進行。但問題是,香港經濟結構並沒有呈現如此豐富的多元性,簡單講就是哪有那麼多的行業選擇可以提供給畢業的同學發展。
注意,在香港找工作並不難!看看香港低於百分之三的失業率就可知。但找到工作之後,能夠獲得足夠的向上流動發展機會的行業,卻是非常的難,說白了就是升職加薪乃至創業的空間並不大。畢業就業多年但薪水仍然追不上通脹的現象,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面對經濟結構的過度簡單化,許多行業的發展空間不足,不少專家首先想到的解決方法,是加速香港經濟轉型,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提供更多有可持續發展機會的職業崗位。筆者同意這種觀點,但認為不能僅僅依靠這樣一種方法。轉換個角度看,內地的青年畢業生如果覺得自己不適合在北上廣(北京、上海、廣州)之類的一線城市發展的話,沒有問題,可以到別的省會城市、二線城市來尋找發展機會,甚至大學生當村官也不是什麼稀奇事。一言蔽之,就是以整個國家的地域廣大性,提供個人發展的多元選擇性。這裏沒有適合的崗位,可以到別的地方找。
鼓勵港青內地實習
反觀香港,再多的職業培訓,面對狹窄的行頭,總是有一股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無奈。整個香港成了一個個人發展的堰塞湖,在這個城市找不到足夠的發展空間,就是找不到的了。如果留待同學們畢業之後,才倉卒北上找機會,未免來得太遲。倒不如從職業教育的實習階段開始,讓香港的同學有機會到內地相關行業的企業內實習,先行了解一下自己所學的行業技術在大灣區內有多大的發展需求和空間,同時先初步了解認識內地的工作環境、生活環境。
在學習期間而非工作賺錢期間來適應新的環境,相對容易一些。當然,反過來內地相關職業教育的同學也應該對等有機會來香港實習,從而加深相同行業的兩地從業人員之間對對方的認識。如此一來,就可以逐步拓闊香港青年學生的發展視野,提升他們回內地或者至少從大灣區這個粵語區開始的就業發展的意欲,從而逐漸打破香港這個個人發展的堰塞湖困局。
再回過頭來講國民身份認同。光是停留在歷史課本和走馬看花似的兩地交流活動層面,不容易令參與的香港青年學生有一種認識、感知「國家發展與己何干」的內在感。而職業教育的實習,就有認知國家發展情況和尋找個人發展的機會,這是大灣區合作的一項非常實在的工作項目,值得兩地政府從微觀政策層面去研究落實和推動!
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 鄧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