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發明了不足十年,已經改變了不少人的生活行為。在地鐵內,四周都是低頭看手機的乘客。行人一邊走路,一邊看手機,已成街頭的風景。學生上堂時垂着頭,未必在寫筆記、看課本,可能是看書桌下的手機。食肆中,一大群人聚餐,不是滿座談笑風生,而是各有各看手機。上述一類人,香港稱為低頭族。
2015年,全球最大的浸信會大學,美國得州貝勒大學商學院教授羅拔士(James Roberts),發表了調查報告,列出八種常見的低頭族行為,如下:
一、與家人朋友共晉早、午、晚餐時,拿出手機查看有沒有新資訊。
二、與他人聚會時,把手機放在當眼處,以便隨時查看。
三、跟別人一起,仍握着手機,而不是放在口袋或公事包裏。
四、談話時,一旦手機響,無論是來電或來短訊,立即拿出手機查看。
五、一邊談話,一邊偷眼望望手機。
六、與家人、同事、同學或朋友相處時,仍然使用手機。有禮貌的,避席講電話、收發信息。沒禮貌的,毫不避忌的當眾講電話,騷擾別人。
七、一起外出或遊玩時,使用手機。在戲院看電影時,也偷偷的收發信息。
八、與別人談話時,一有沉默的片刻,立即查看手機。
被冷落感到情緒低落
羅拔士還按照多寡及頻密程度,將低頭族分為九級。最嚴重的當然是上述八項行為做齊,而且經常做,天天做啦!令人慨嘆的是,被低頭族冷落時,許多人都不高興,並且表示:遭家人朋友經常如此冷落,會感到情緒低落。矛盾的是,他/她們自己卻是低頭族,無法抗拒手機的引誘,冷落別人。
由此可見,低頭族往往無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故而有心理學家下結論,手機助長了低頭族,低頭族助長了「自我中心」,責人不責己。千禧世代跟手機一起成長,性格較自私,公民道德水平較差,並非學校、老師、家長教導無方,而是他/她們自小遭手機潛移默化的「教壞」了!要知道73%受訪香港人都擁有至少一部手機,71%使用Apps。試問:「自我中心」的低頭族,怎能不愈來愈多呢?
變得不通人情世故
手機除使低頭族心不在焉外,也減少了人與人之間談話。現時,人與人溝通多靠Apps收發短訊。往昔,上司與下屬,同學與同學,家人之間,通常是面對面、或通電話講清講楚;現時則Apps。情侶亦如是,少寫情信,少煲電話粥,而是Apps來Apps去。如此一來,疏於談話,說話的藝術和談話的質素,自然下降!千禧世代說話,往往結結巴巴,而且不通人情世故,得罪人也不知道!有年輕人去喪禮,儀式沉悶,便立即拿出手機發短訊,找朋友Apps。
低頭族面對面溝通減少了,愈發「自我中心」,「同理心」即相應遞減。美國有大學做過去廿年來的滾動調查,發現:手機世代的大學生,「同理心」大降40%,無怪經常讀到網民發表的「冷血言論」,幸災樂禍。香港又如何?
如今,不少博物館、圖書館或表演場地,都要觀眾關掉手機,最好不帶進場內。有些公司開重要會議時,不僅要熄手機,還不許將手機放在枱面。發明手機的喬布斯,早知其弊,跟家人共餐時更嚴禁手機,務求家人全神貫注的吃飯和談話也! 撰文: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