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二十四之瞳》戰後眾生相

時間:2016-11-24 03:20:48來源:大公網

  圖:《二十四之瞳》以小豆島迷人的風光來襯托故事

  「電影節」近年在香港遍地開花,各色人等以至外國的駐港機構紛紛組織放映活動,並冠上電影節之名。但像現正舉行的「日本電影節2016」這樣只放映四部電影,也只能說是「短小精悍」了。說其短小,自然是因為其節目少,精悍則是指其選片,由經典的《二十四之瞳》、《細雪》和《幻之光》,到新片《造紙人生》,可說是日本電影某種演變的縮影。其中,在大銀幕上看《二十四之瞳》對筆者來說,有一種既懷舊又新鮮的感覺。/行 光

  

  《二十四之瞳》(又名《二十四隻眼睛》)是日本電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該片於一九五四年公映,可以說是一個經典大爆炸的年份。黑澤明的《七俠四義》,第一部哥斯拉電影等等,這些至今還有世界影響力的電影,都是在這一年問世。然而,這些電影在當時的評獎活動之中,都不敵《二十四之瞳》,《二》片當年拿下的「電影旬報年度最佳電影」,可說是「含金量」十足。

旬報年度最佳電影

  所謂的「二十四之瞳」,是指片中十二名小學生的眼睛。電影的故事由一九二八年講起,在日本瀨戶內海的小豆島上,剛剛畢業的大石老師來到一個偏遠的鄉村小學任教。她穿洋裝踩單車的作風和島上的居民格格不入,但性格開朗又關心學生的她,很快和學生打成一片。隨着時間的推移,她的學生有的升學,有的早早就要出來工作,而戰爭的爆發,更是讓大家體味到生離死別的滋味。大石老師也因其左翼思想,被迫離開教育界,直至戰後才回到學校,和幸存的學生們重聚。

  導演木下惠介用流離的鏡頭捕捉島上的風光,反襯片中眾人被貧窮和戰爭壓抑的生命。

  《二十四之瞳》當年大受歡迎,呈現戰爭受害者一面的故事,多少慰藉了日本觀眾。木下惠介上過戰場,在戰時拍過讓軍方不快的《陸軍》,戰後也拍過直現日本軍人姦淫擄掠一面的《死鬥的傳說》,並不是那種一味擺出受害者姿態的電影人。

  片中大石老師的男學生,小小年紀,部分已明言長大後要做軍人。原因很簡單,只有做軍人才能擺脫貧困,出人頭地。而結果是,她的男學生不論是自願還是被徵召,都上了戰場,僅有少數人全身而退,甚至連大石的丈夫也在海外陣亡。有趣的是,這部電影除了在當時大受歡迎,也是最早被引進內地的日本電影之一,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就有譯製的版本上映。

  《二十四之瞳》被新中國電影人快速引進,很可能和原著小說作者壺井榮有關。壺井榮的丈夫壺井繁治是日共黨員、左翼作家。在小豆島上的壺井榮紀念館中,可以見到壺井繁治和中國前總理周恩來的合照。

最早的電影朝聖地

  在原著小說之中,其實沒有提及具體的地點,只以瀨戶內海一寒村名之,在木下惠介改編電影時,則採用了壺井榮和壺井繁治的故鄉小豆島作為故事發生的地點,用當地迷人的風光來襯托故事,結果也讓小豆島紅遍了日本。當地政府甚至以電影中大石老師和學生們的造型,設立了一座銅像。而幾十年後,更設立了「二十四之瞳電影村」,並成為當地必遊景點。

  其實,這部電影把當地的自然風光和歷史風貌都捕捉進去,加上新航班的開通,日本高松和附近的小豆島成為港人的旅遊熱點之一。今天成為很多人心目中的浪漫風景的「天使之道」,正是電影中放映演職員表後的第一個鏡頭,而戲中學生畢業旅行的地點正正是高松……有直航班機到高松的航空公司,完全可以通過贊助這片的放映來推廣新航線。這裏,可說是最早的「電影聖地」之一。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