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京涉台專家促增兩岸法律交流

時間:2016-10-15 03:15:48來源:大公網

  圖:北京涉台法律事務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沈騰接受採訪/大公報攝

  【大公報訊】記者王文韜、李柏濤、沈世玄北京報道:北京涉台法律事務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沈騰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兩岸法律交流是兩岸關係中最務實、最客觀也最科學的一種關係。

  北京涉台法律事務研究會成立於2015年,主要工作包括促進首都政法工作的對外交流,為台胞、台商提供法律諮詢。

  「沒有法律的鞏固,其他的關係總是讓人感覺不穩定。」沈騰表示,兩岸法律交流和互動是兩岸關係中最務實、最客觀、最科學的一種關係。兩岸打交道必須要有規則,要有原則,「這個規則和原則恰恰是法律的任務。」

  沈騰介紹,兩岸在法律上講屬於同一法系,即大陸法系。兩岸開始交流之後,也有很多法律成果。從憲法層面,全國人大出台了《反國家分裂法》,作為一個憲法性文件,從法理上鞏固了兩岸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從兩岸經貿層面講,大陸頒布了《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及實施細則,讓台胞台商在大陸投資能獲得基本法上的保護。

  法律實務議題交流突出

  今年6月,國台辦首度公開明確表示,兩岸事務主管機關聯繫溝通機制已陷入停擺。沈騰指出,兩岸民間法律交流並沒有因此而中斷。他舉例介紹,在今年8月北京市法學會和北京市台辦舉辦的兩岸法律實務專業論壇上,台灣學者和大陸學者積極參與,對知識產權、投資保護及兩岸律師合作方式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此外,在過去兩岸交流比較豐富頻繁時,討論主要傾向於法律理論,而在官方中止後兩岸的法律實務議題很突出。

  沈騰指出,提升互動溝通對兩岸的法律市場十分有利。大陸現在的法律服務市場正在由低端往中端轉型,大陸律師的經驗和理念需要向台灣法律學者進行請教,台灣國際化的法律視角走在大陸前面。

  另外,沈騰還提及兩岸法律人才交流方面的一些具體實施,例如首個專門為台灣法律學者提供的實踐平台(台灣青年法律人才實踐基地)近日在上海的揭牌成立。他表示,類似的法律機構落地能夠極大地促進大陸法律服務市場盡快提升。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