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包含了媒體藝術近年來的重要作品,囊括了從19世紀後期直至當下100餘件藝術作品,以及新媒體藝術重要的研究與展示機構——德國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ZKM)帶來的100餘件媒體藝術作品及文獻資料。此次展覽空間約6500㎡,分別於展館1F、 3F設展,參展作品中許多都是對媒體藝術的發展做出過歷史性貢獻的作品,其中部分作品是中國的首次展出。整個展覽為觀眾提供了一個藝術媒介拓展過程的概貌,也是在國內對媒體藝術進行研究梳理的一次重要嘗試。
記者毛麗娟攝
開幕式現場合影(記者毛麗娟攝)
開幕式上,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館長顏為昕致辭表示,這個展覽從策劃到執行都非常艱難,感謝大家的堅持和支持讓我們今天得以在深圳看到一個如此高水準的學術性的展覽。深圳這座城市從改革開放到今天,科技為這座城市的發展註入了很多新的活力。而藝術在這座城市有什麼新的狀態?這也是這次展覽希望每一位觀眾思考的問題,同時也希望觀眾向我們提出更多的問題。
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館長顏為昕(記者毛麗娟攝)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中央美術學院科技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張子康認為,在深圳這座城市中,可以看到科技發展帶來的改變。此次展覽將與城市的發展形成共振。藉此展覽,我們可從美術史的角度探討現代科技給我們帶來的認知與思考,更深入地去了解藝術與科技的關系。二者的實踐發展也早已證明彼此密不可分。此次展覽,也讓我們看到科技發展給當今的藝術發展帶來更多層面的思考,和更多新的多視角認知。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中央美術學院科技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張子康致辭
中鴻創藝(北京)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胡東在致辭中表示,此次展覽的展出,對藝術界的專業交流非常有意義,同時也會給這座城市帶來國際藝術交流的視角和社會大眾的美譽,也將會給深圳這個中國科創中心帶來科學與藝術的碰撞。他表示,除了在深圳的首展,今後還會在中華大地其他方興未艾的大都市展現給更多觀眾。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與科技藝術學院副院長、參展藝術家王郁洋對此次展覽表達了自己的感受,藝術家創作本身就是一種艱難的體驗,而對於媒體藝術家來說可能會更加艱難。一個想法的實現需要與來自不同媒介領域的人合作,包括製作、呈現、展出、收藏等環節。同時,他還對此次展覽背後付出過的所有人表達了致敬。
國際知名媒體藝術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此次展覽的總策展人張尕在致辭中闡釋了展覽的起源及其深刻內涵,他表示,此次展覽試圖以藝術想象與技術邏輯的相互關系去探討什麼是真實。展覽標題「真實的拓撲」,藉用了「拓撲」這一數學概念,將真實比擬為在運動中不斷變化和成型的過程。他希望廣大觀眾能從這個跨越一百多年媒體藝術史的發展縮影中找到某種線索並激發思考的潛力。
開幕當天還舉行了研討會,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館長顏為昕、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肖向榮、新媒體藝術基金會主席柴志坤、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院長胡斌、德國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策展人Clara Runge,圍繞科技與藝術的關系、媒體藝術發展的未來、當下媒體藝術的教育等方面與大家進行了探討交流。
研討會現場
圖為德國藝術家漢斯·哈克的裝置藝術作品《藍帆》(記者毛麗娟攝)
此次展覽,是對將深圳作為推進全球藝術、技術和生態問題探索的前沿基地的展望。作為中國的科創高地、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龍頭,深圳始終在科技創新道路上加速前進,其成果與發展前景令世界矚目。展覽以深圳的態度對新媒體藝術現象進行記錄、發酵、催生,是深圳對藝術與科技融合所帶來的社會變革與時代趨勢的全新審視,也是社會高速發展對文化藝術發展影響的前瞻論述。
為滿足更多觀眾的觀展需求,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特意為這次展覽增設了夜場,其開放時間延至晚上9點。在剛剛完美落幕的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中,展館還為此次展覽增設了免費專場,並增加了定時導覽環節,為觀眾提供專業詳細的展覽介紹,讓許多第一次接觸媒體藝術的觀眾也能享受其中。
除了呈現作品,展覽還在積極探索藝術與跨媒介在地性的創作和研究。接下來,展覽將聯合跨界的藝術家為大家帶來多組實驗現場。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將於6月3日、6月24日呈現舞蹈實驗現場《動靜系列之虛構的真實》,於5月26日、6月17日呈現聲音實驗現場《音之拓撲之聲》。
作為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文化傳播、傳承、建設的主要載體,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將繼續致力於以全球化視角積極參與當代文化藝術的發展,舉辦更多國際性的展覽活動,為公眾打造一個開放性、國際化當代文化藝術交流平台的同時,也以此推動深圳文化與國際交流合作,助力深圳持續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文藝核心引擎功能,以文藝繁榮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