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它們靜默地駐守在珠江邊,無論外界的潮濕水汽怎樣浸潤,都依舊保持着乾爽宜人的氣息。
走進其中,這些看似平淡無奇的建築裏卻大有天地。斑駁牆壁與新式茶空間交錯,彷彿看到多個時代的變化。舊與新,古與今,似乎都融在一杯普洱老茶溫潤的茶湯裏。
可以喝的古董
普洱茶
普洱二字自帶了一股古舊的氣息,「香陳九畹芳蘭氣,品盡千年普洱情」,經過時間的沉澱,那些相伴的輝煌歷史剩下隻言片語的文字記錄,茶葉本身卻被保留下來,成為彌足珍貴的存在。
普洱與其他茶類不同,一般泛指普洱產區生產的茶,也就是普洱茶產區的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製作的茶葉,再經過後發酵工藝加工成散茶和緊壓茶。
「越陳越香」是公認的普洱茶的品質特徵,當然,前提是需要具備一定的原料工藝和倉儲條件。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茶號,但大多緩慢地消失在了煙塵裏,也因此,一餅可遇不可求的普洱老茶就成了茶客們魂牽夢繞的存在。
最古老的號級茶,拍出每餅百萬元以上的價格都是常事,若是能喝上幾款,感受時間帶來的芬芳,實在是幸事一件,就像余秋雨先生在《品鑒普洱茶》中寫的:
品鑒普洱茶
這一種,是秋天落葉被太陽曬了半個月之後躺在香茅叢邊的乾爽呼吸,而一陣輕風又從土牆邊的果園吹來;
那一種,是三分甘草、三分沉香、二分當歸、二分冬棗用文火熬了三個時辰後在一箭之遙處聞到的藥香。聞到的人,正在磐鈸聲中輕輕誦經;
這一種,是寒山小屋被爐火連續熏烤了好幾個冬季後木窗木壁散發出來的松香氣息。木壁上掛着弓箭馬鞍,充滿着草野霸氣;
那一種,不是氣息了,是一位慈目老者的純凈笑容和難懂語言,雖然不知意思卻讓你身心安頓,濾凈塵囂,不再漂泊;
這一種,是兩位素顏淑女靜靜地打開了一座整潔的檀木廳堂,而廊外的燦爛銀杏正開始由黃變褐;
剝去繁複且眾說紛紜的歷史迷霧,我們真正在意的價值,是時間。
考究方知門道
門道由來
門道創始人似乎比旁人要早些明白這個道理。
21世紀初始,創始人張齊岩就租下了珠江邊這片僻靜的倉庫區,開始建立專業化普洱茶存儲倉庫。2001年她前往馬來西亞,在那裡看到身異國他鄉的華僑對茶的熱愛,着實給她帶來了很大的動力。他們將茶作為一種精神寄託,來表達對故鄉的眷戀。也因為體驗過這樣一種情愫,門道對於傳承茶文化的使命感就更強了。
2003年,張齊岩開始了她在雲南西雙版納的旅途,她走遍各大茶山,並與大益茶廠合作,甄選好原料好工藝,進行體系化的產品定製,門道自己的味道越發濃郁起來。
2004年,門道將產品重心調整到百年下關茶廠,並啟動普洱茶倉儲的總體規劃,是國內較早的比較專業的普洱茶生產存儲的品牌。至今十多年過去了,普洱茶行業浮浮沉沉,門道卻逐漸顯示出一股從容不迫的氣魄來。
自成風格的「門道味」
門道倉儲
門道的普洱茶不只是存出來,更是養出來的。
門道茶倉從兩方面保證了茶倉有益菌群種類和數量的平衡。
一是存放的老茶以自身攜帶的菌群引導新入倉的茶,老茶的陳放氛圍引導着新茶,是無形的接種;
二是門道的高端定製茶均由大廠生產,歷史悠久的老茶廠生產車間已經形成穩定的微生物群落。
我們從一開始就將這股無形的財富註入茶中。
門道有三個環節的倉庫,分別是:原料倉、陳化倉、醒化倉,將普洱茶按時間區分出來,調整不同時期茶葉的活躍度,加快或放緩微生物的發酵進程。
選料和倉儲的獨特性,構成了門道味的核心。除此之外,耐心供養也是成就普洱茶的重要元素之一。茶、微生物、人,潛移默化地成就了這份特殊的「門道味」。
以百年為鑒
門道產品
門道的產品線從百年老茶龍馬同慶開始至今,每個年代都有代表性的普洱茶藏品,有幸喝到,彷彿是在對話那個年代的人們對於做茶這件事的體悟。
茶是用來品鑒的,普洱茶更是擁有博物館裏的古董似的神秘氣質,卻又不失生命力。
不同於普通的明艷,普洱茶自身所具備的光澤感,是時間浸潤出的富有厚度的暗麗,是數十載乃至百年打磨出的可鑒之物。它們結實而雋永,越是舊,就越能迸發不同尋常的氣魄來。
門道的茶倉,就像擁有眾多古物的博物館,在珠江邊靜靜駐守着,也因着這一份駐守,獲得了更多光澤。
普洱茶是古拙的,門道以百年為鑒,勢必要將這份使命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