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兩字,遠出西漢,古名「離枝」,有「離枝即食」之意。它的栽培,始於秦漢,盛於唐宋,已有2300多年的種植歷史。
荔枝是中國歷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水採,千百年來流傳着許多絕美的詩句、美麗的故事和動人的傳說,形成了獨特的中華荔枝文化。
古人對荔枝視如珍寶。歷朝歷代文人墨客為之留下眾多子古佳句,為其營造了一種讓人垂涎三尺的形象,好比白居易的《種荔枝》:「紅顆珍珠誠可愛,白須太守亦何痴。十年結子知誰在,自向庭中種荔枝。」和《重寄荔枝與楊使君時聞楊使君欲種植故有落句之戲》中:「香連翠葉真堪畫,紅透青籠實可憐。聞道萬州方欲種,愁君得吃是何年。」簡直把對荔枝的歡喜痴狂躍然於詩中。
荔枝生於南國,又難以保存,「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物以稀為貴。自漢朝開始,荔枝就成為朝廷貢品,不僅尋常百姓很難品嘗到美味的荔枝,連皇帝都難。漢武帝收復南越時,曾將南越的荔枝移植到皇宮,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終因地理和氣候的差異而不能成功。皇帝要品嘗荔枝,只能從南越進貢。
楊貴妃與荔枝的故事更是婦孺皆知,最初便是由祖籍高涼的嶺南聖母冼夫人的第六代孫高力士諫言家鄉高涼的荔枝甜如蜜,入口多汁,齒頰留香。但長途跋涉,荔枝要如何保鮮呢?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為了讓楊貴妃吃上新鮮的荔枝,高力士在採摘後立即將荔枝裝在竹筒裏,用臘封口,通過古驛道快馬加鞭送到長安。於是,高州根子鎮柏橋荔枝地被闢為「貢園」。
據清宮檔案《哈密瓜密荔枝底薄》中記載:「乾隆二十五年六月十八日福建巡撫吳士功進鮮荔枝樹五十八桶,共結荔枝二百二十個,本日交吊下荔枝三十六個之內,拿十個進宮供佛,其餘隨晚膳後呈進。旨明日早膳送,欽此。」一共36個荔枝,10個供佛,皇太後分2個,其餘嬪妃們只分得1個。「乾隆賜荔」的故事在今天看來似乎有點搞笑,但在那個時候,「一顆掛綠一粒金」,實為難得。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荔枝產業蓬勃發展,茂名荔枝也迎來了規模化發展的最佳時機,在荔枝栽培面積、產量、品種和技術等各方面都有了前所未有的進步。2000年江澤民出席高州市領導幹部「三講」教育動員大會期間還到茂名市高州根子鎮親自手植中華紅荔樹。
隨着區域布局、產品品種不斷優化,產量規模不斷擴大,產業鏈延伸,經濟價值明顯增強。現在不僅中國有荔枝,國外也有種植荔枝。自我國荔枝從十七世紀開始向世界傳播,逐步擴展到亞洲、大洋洲,美洲、歐洲、非洲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全球荔枝種植積1000多萬畝,其中中國種植荔枝約800萬畝,約佔全球的75%,是全球最大的荔枝生產國。
據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荔枝總面積789.11萬畝,其中廣東394.99萬畝,廣西301.43萬畝,海南37.26萬畝,福建21.22萬畝,四川18.11萬畝,雲南14.10萬畝。而茂名是世界最大的荔枝生產基地,荔枝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均約佔廣東省的一半,全國的四分之一,世界的五分之一,素有「中國荔鄉」之稱。
茂名荔枝不僅產量高,其保鮮技術也在不斷提高,現在可以運送至國外,真正實現了荔枝自由。自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也就是RCEP今年生效以來,茂名荔枝對RCEP國家的出口量實現了翻番,助推了當地的荔枝產業迎來更多商機。據了解,今年廣東茂名荔枝出口已超1200噸。
從荔枝按個算到按噸算,荔枝生產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人們發家致富之路。但穿越千年荔枝歷史,發現荔枝依然在承擔著養育子孫後代的使命,其文化底蘊與價值內涵生生不息,在傳承與創新中不斷髮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