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建國,1957年生於北京,現居住、創作於北京和悉尼。他1978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1982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師從李可染、蔣兆和、李苦禪、葉淺予、劉凌倉、盧沉、周思聰等畫壇名家。任建國早在1980年代就在學術領域獲得關註,成為那個時代的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美術家協會會員和北京工筆重彩畫會會員,這在那個年代的學術界具有重要意義。任建國年輕時便在藝術界取得學術建樹,他的早期作品中國畫《我們開的飯店》1985年參加了展覽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前進中的中國青年」全國美術作品展並被中國美術館收藏。早在1982年任建國的另一組中國畫組畫《種苞谷的老人》參展北京工筆重彩畫展也同樣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他在1981年代的《燕京四景》系列中較早在工筆重彩畫領域實驗和探索了「現代構成」的繪畫語言。盧沉和周思聰兩位先生對他有很高的評價和期望。任建國在1980年代參加的其他重要展覽還包括「第六屆全國美展」和「第二屆全國青年美術作品展」,這都是研究那個時代的美術史所需要關註的重點展覽。任建國二十齣頭就令畫壇矚目,當時最為權威的《美術》雜誌於1985年第五期設專欄介紹任建國的藝術創作。同年任建國獲得了北京文學藝術工作者的表彰。
任建國 我們開的飯店 82×82cm絹本工筆重彩 1985年 中國美術館藏
任建國近來的藝術創作在保留中國畫筆墨語言的基礎上,大膽融入抽象表現的繪畫語言,與寫意精神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融匯,展現了一種似曾相識但又別具一格的水墨現代性的獨特畫風。近年來,任建國創作了大量的水墨作品,他將20世紀八十年代的水墨現代性精神與21世紀初藝術世界活躍和呼喚的傳統主義進行了大膽交融和探索,將他多年對於古典文化的陶養與年輕時代就顯現出的「現代語言」充分融匯,題材從人物到山水,從山水到抽象不拘一格,豐富多變。任建國對中國古代文化特別是古物具有很深的研究造詣,他沉潛於中國傳統文化,深受古代中國文化的熏陶,融入傳奇人生的豐富感悟,在濃濃古意中聯繫當今生活的意趣。
任建國 冬去春又來 123×234cm 紙本設色 2016年
任建國在「意趣」層面遙接古人,畫中的自然精神與田園屬性深含當代生活的真趣,詮釋了一位「從遠古走進當代」的畫家本色,他的作品洋溢着畫家對於「傳統古意」與「現代性」的完整思考,又融入畫家本人深切的對於藝術與生活的濃濃「情意」。任建國將繪畫與人生深厚的情感在作品中貫通暢達地表現,近期的新作與他自1980年代開始就在同代畫家中顯示出的「筆意足」、「畫意深」的優勢相接,形成了「以情帶筆」和「任筆達意」的行筆特徵,在墨與色的暈染與華章中,讓中國畫的傳統大寫意之格與抽象性、表現性的「語言」形成了畫學內在的筆墨碰撞與交融,生成了具有任建國獨立特徵的當代中國畫的內在精神。
任建國 穀風悠 68×137cm 紙本設色 2021年
從1980年代開始,截止到目前,任建國的中國畫探索,由五個方向和三種題材構成其水墨創作的基本格局。
任建國創作的第一個方向是「人物和風俗畫」的題材,這個方向的創作由1980年代的早期作品和最新的寫意人物畫構成。早期作品如《種苞谷的老人》和《我們開的飯店》是中國美術館1980年代收藏的兩組國家典藏,前者以六張不同畫面構成的敘事傳達着畫家對於田園生活的關註,後者以工整的用筆和富於時代朝氣的色彩筆調描述了那個時代身着樸素而典型服裝的人物情態。風俗類的其他代表作品還包括《燕京四景》系列等描繪時代生活的內容。自1980年代的青年時代開始,任建國在中央美術學院讀書時,除了以筆頭功夫好,基本功紮實,出手順為特徵外,他在作品中顯示的另一鮮明特徵就是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嚮往。這些作品內容也十分豐富,顯現了畫家任建國對城市新貌、田園牧歌和土地家園的熱愛。這些工筆重彩的早期人物作品是任建國近八年來「寫意人物畫」新面貌的精神前引。任建國人物畫的第二部分是2014年以來創作的寫意人物畫。這些作品是任建國圍繞自己在中央美院讀書和下鄉時的青春足跡,沿着當年常去寫生的地點為線索展開的新創作。畫家以此進行青春足跡的「再訪」,將「此時」與「彼時」的感受凝於「此地」和畫中。經過畫家的人生提煉和語言轉化,進行一種「寫意」的再訪,在創作過程中喚起曾經的記憶,將「往日」和「今時」在畫紙上重現。畫中人物是對巴蜀涼山漢族和彝族鄉民的寫意塑造,由此也完成了任建國從工筆向寫意的風格轉型。在這些新的人物畫中,任建國將那些鬆散而靈動的筆墨在畫面中有序穿插和建構,激活記憶中的時光和當下的感知。人物和風俗畫的題材,讓人聯想到任建國畫作中的一句題畫詩曰「西風樓上我兄醉」,在濃濃的醉意中重啟記憶中的景象。
任建國 種苞谷的老人之七18.8cmX15.5cm絹本工筆重彩 1984年 中國美術館藏
任建國創作的第二個方向是「人物山水」題材,這是一種創新性的融合,是傳統中國劃分類的人物畫和山水畫兩種題材的「結合」,在現代語言與古意情懷的視域中,拓展出的一個新的創作方向和題材。「人物山水」是對「人物行跡」特徵的進一步展開和突破,這類作品在人群的「遊蹤」中體現了大場面的中國畫寫意心得,在「人群遊蹤」中描繪了古代生活中人們的理想境界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遊動」,這部分的作品表現了人與自然,人與其所生活環境之間的天人合一理念,傳達出「歡暢遊心」的生活味道。畫面在寫意的筆墨結構中,引入表現性的現代語彙,以新的語言體系表達畫中的主題。任建國的水墨探索,豐富了「大寫意」概念下的當代可融性與可延展性。畫中那些人物與環境的遊蹤對應了陶淵明筆下「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使人流連於自然美景與生活情景的興高採烈。這種「悠遊」的沉醉之意在精神與思想層面延續了莊子的美學思想,在藝術語言上也將「表現性」的情感、「抽象性」的語彙融入了「當代大寫意」的格體之中,在精神和語言之間達到了契合。「人物山水」題材的作品如同任建國畫作中的一句題畫詩曰「城南晨早清風悠」,體現出帶有「禪意」和「老莊哲學」的悠遊狀態。
任建國 山地風125×146cm 紙本設色 2016年
任建國創作的第三個方向是具有強烈「動勢」的「山水畫」題材。這是任建國的「山水畫」系列的第一種類型,以遠距離大視野和智者聽風觀念下的山水為主,主要體現「勢」和「動」。在這部分作品中,雲霞是飛舞的,山巒亦是充滿了狂風中的訊號顯現出強勁的動勢,空氣中凝匯着豐富的語彙,是風,是霧,是山,還是某種來自大自然的聲音,都在任建國遠距離的「雲海閣」中演奏着「聽風居」主人的胸襟。中國壯美的山川氣勢宏偉,給予了任建國山水畫創作的豐富靈感。他近年來常寫生於黃山、桂林、巴蜀等名山大川,對中國山水的品格具有深厚的感悟,他如同一位聽風的行者,靜聽到山川造化之「勢」。這部分作品體現了畫家「山水畫」中廣袤的文化視野,探索中國畫重返氣勢宏大的磅礴氣象,將中國山水的獨特品格在畫面中顯現,也將筆墨「行筆」中解衣磅礴之狀充分揮灑。在水墨的空氣當中顯現出中國畫的「動感之美」和「動中有靜」的超然氣象。這個創作方向體現了任建國山水畫的獨特創新,在筆勢、筆意以及墨法、彩章之中如意穿行,讓心靈擁抱自然,遙接古代繪畫特別是北宋山水中的「勢氣精神」,也體現了畫家「胸中自有士氣在」的精神品格。在任建國的畫中,有一句題畫詩曰「秋山千裏天朗晴,仙居南谷聽蟲鳴」,也許這在舉重若輕之間詮釋了此類山水畫的真諦,在山水之「勢」中反得心靈之「靜」。
任建國 雲低天高 123×234cm 紙本設色 2016年
任建國創作的第四個方向是充滿「人間煙火」味的另一類「山水畫」題材。這是任建國「山水畫」系列的第二種類型,這部分作品的視角從前一個系列的「勢」與「動」轉向近距離的「人居」景緻。此類作品繼續了任建國在山水畫方向上的開拓,畫中人間煙火的味道逐漸濃郁,以山水中的家園屋舍、梅林樹木和「菜園魚塘」(多為白菜地)為符號線索,以山水畫的方式表達了對田園生活和土地情懷的熱愛與暢然。自古以來中國山水畫家都在追求一種山水境界,即「可遊可居之境」。「居」也是任建國這類山水畫的核心內涵,在第一種類型山水畫的遠距離和「動勢」之外,呈現中國山水畫的另一種「煙火味道」,一種將鏡頭從遠距離拉近到日常生活的人居情景。與古人所追求的理想家園一脈相承,任建國筆下的「山居生活」也怡然自得,「菜園子」「養魚塘」「桃花梅林」「屋舍」「雞犬」和「人跡」,無不體現出「古意今趣」的情懷,以及對於生活與自然的真摯情感,使人身臨其境,心曠神怡。任建國這部分山水畫有的全然安寧靜態,有的也充滿動感,呈現出「在動與靜之間」的狀態。人間煙火味的山水畫使人聯想到任建國畫中的一句題畫詩曰「長居風林谷,焉知世外幾多秋」,別具世外哲思。
任建國 十月谷南風 45×76cm 紙本設色 2018年
任建國創作的第五個方向呈現出「抽象性」和「表現性」的現代語言特徵,這部分的作品介於抽象與灑意之間,是以畫家主體感受為表達方式的探索。他雖然沒有完全進入嚴格意義上的抽象藝術,但他的用筆和行筆的形式語言中具備了很強的抽象性特徵。這部分作品發揮了任建國在水墨語言和山水結構中的「抽象性」因素,將其進一步提煉,來傳達畫家精神內在和語言本體的美學感悟。任建國這部分的作品主要特徵是在追求古意的同時有機融匯現代繪畫語言,特別是將富有現代藝術精神的抽象和表現性的形式語言,與中國傳統繪畫的「大寫意體系」相化合,在繪畫生命的本質之處探尋現代形式與筆墨傳統的交匯。在這些抽象的作品中,任建國的筆墨中流露出他作為中國畫畫家長期熱愛和研究古代文物的深厚學養,同時對繪畫性情真趣的探索啟迪他在行筆中以更加放鬆的心境繼續探尋「古意今趣」的繪畫理想。這種意趣是畫家主體之「我」與繪畫之「趣」的內在關聯。似如一位畫家「從遠古走來」,一路風塵走近我們,走到當下與我們相遇。在這些具有強烈的「抽象和表現因素」的作品中,流露出大膽表現畫家精神直覺和行筆十分肯定的繪畫自信,將古人的「狂灑境界」釋放到當代的筆墨結構中。這是生成任建國那些山水意象「縱闊感」的畫法來源,也是一位藝術家在追古識今探索過程中的個體感悟。這部分作品體現了莊子美學中的超然自適,也是畫家對於逍遙精神的筆墨詮釋。任建國將「瀟灑美學」帶入到他的水墨語言中,如同他一件畫作中的題畫詩所雲「晚風知我樂,清酒幾多杯」。古往今來,幾杯清酒激發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灑意與靈感。
任建國 秋之風125×146cm 紙本設色 2016年
任建國在這五個方向的探索中,將傳統中國畫的筆墨與現代語言進行了富有創造性的交融和突破,他的作品中既有現代精神,又在傳統文化的禪意和老莊哲學的思想境界中找到了聯通古今的路徑,提供了生機勃勃的當代中國畫探索之路,在20世紀連接21世紀的中國畫史上,開闢了獨具一格的個人風貌,為研究20世紀以來的中國畫和水墨歷史提供了富有啟迪性的個人經驗。
畫家簡介
任建國,著名畫家,1957年2月生於北京
自1980年代早期開始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工筆重彩畫會會員
1977
畢業於北京藝術學校
1978
考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
1982
大學畢業並獲得中央美術學院頒發的文學學士學位
1985年,《美術》雜誌第五期對他的創作和藝術思想進行專欄介紹
1985年,獲北京市文學藝術工作者表彰,曾任光明日報社美術記者、編輯
1987年,至今創作、生活於悉尼和北京
展覽經歷:
1978
北京市美展(中國畫《古代藝術傳友誼》)
1979
北京市青年美展(中國畫《到底誰是敵人》)
中央美術學院第一屆學生習作展(六幅習作)
1980
第二屆全國青年美術作品展覽(中國畫《到底誰是敵人》,獲三等獎)
1981
中央美術學院第二屆學生習作展(中國畫《燕京四景》《孿生》,獲二等獎)
1982
北京市「八十年代」畫展(中國畫《靜》)
中央美術學院畢業生作品展(組畫《巴蜀紀行》,中國畫《看戲去》《開春》《小牛館》《童年》等12幅)
北京工筆重彩畫展(中國畫組畫《種苞谷的老人》,中國美術館收藏)
1983
北京工筆重彩畫展(中國畫《南海拾零》)
「八十年代」畫展(二展)(中國畫《巴山球迷》《女人總也不能閑着》)
1984
第六屆全國美展(中國畫《撲不滅的烈火》)
光明日報獎美術作品展覽(中國畫《渡口》,獲二等獎)
1985
「前進中的中國青年」美術作品展(中國畫《我們開的飯店》,中國美術館收藏)
中國體育美術作品展(中國畫《家鄉的籃球賽》《飛吧,白鴿》)
代表作:
1980
《到底誰是敵人》(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三等獎)
1982
《巴蜀紀行》(畢業創作,中央美術學院葉淺予獎金二等獎,一等獎空缺)
1984
《就職宣誓》(連環畫,北京市優秀藝術作品二等獎)
《渡口》(中國畫,光明日報獎美術作品展覽二等獎)
《種苞谷的老人》(中國畫組畫,中國美術館收藏)
1985
《我們開的飯店》(中國畫,中國美術館收藏)
作品發表:
1976
《抗震救災速寫》四幅,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1980
連環畫《智勝刁婆》,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1981
中國畫《到底誰是敵人》,發表於《美術研究》雜誌 1981年1期
連環畫《孟嘗君》,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小說《明清皇宮故事》插圖,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2
中國畫《燕京四景》之二,發表於《美術》雜誌1982年2期
中國畫《開春》,發表於《人民文學》1982年10期
中國畫《童年》,發表於《人民中國》雜誌及《中國畫》刊物
1983
中國畫《小牛館》,發表於《中國畫》1983年2期及《中國書畫》第15期封面
中國畫組畫《種苞谷的老人》,發表於《連環畫報》1983年1期
連環畫《李大虎與小刺蝟》,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1983年
1984
連環畫《就職宣誓》,發表於《連環畫報》1984年第1期
中國畫《渡口》,發表於光明日報及香港文匯報,1984年
連環畫《晚年》選頁,發表於《連環畫報》1984年7期封面
收藏:
中國美術館(中國畫《我們開的飯店》)
中國美術館(中國畫組畫《種苞谷的老人》)
美國西部博物館(中國畫《孿生》)
北京市美術家協會(中國畫《靜》《女人總也不能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