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014年8月14日,渝新歐首趟原裝進口汽車班列從德國發出\資料圖片
大公報記者 韓毅
外交部長王毅5月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兩年多來,「一帶一路」建設起步順利,開局良好,取得一系列重要早期收穫。其中,中歐班列品牌業已形成。數據顯示,中歐班列自2011年開通以來,截至今年6月8日,鋪劃運行線路39條,累計開行超過1700列。目前內地已有16個城市陸續開通了去往德國杜伊斯堡、漢堡、西班牙馬德里等12個歐洲城市的集裝箱班列,常態化運輸機制開始形成。中歐班列對拉動沿線國家經濟發展、貿易往來發揮着愈加重要的作用。
隨着「一帶一路」頂層設計的出台,內地各省紛紛參與建設跨越亞歐大陸橋的「新絲綢之路」。目前,內地已有渝新歐、蓉歐快鐵、鄭新歐、蘇滿歐、漢新歐、湘歐、義新歐等超過10條中歐班列。五年間,班次從第1列增加到第500列,歷時4年;從第501列到1000列,歷時7個月;從1001列到1500列,僅用5個月。
「中歐班列的成功開通和運營,不僅實現了中國內陸地區與歐洲市場的直聯互通,而且為推動『一帶一路』的貿易、投資、科技、文化等多領域務實合作提供了強力支持。」重慶市經信委副主任、市政府物流辦常務副主任楊麗瓊指出。
圖:6月17日,四川首批德國進口整車搭乘中歐班列運抵成都\中新社
內陸腹地變身開放前沿
「將中國貨物運往歐洲的傳統方式是海路運輸,自2011年1月28日重慶發出第一班直達杜伊斯堡的國際貨運列車之後,從中國內陸到歐洲的鐵路線變得日益繁忙。」中國宏觀經濟學家劉斌夫表示,中歐班列「先行者」渝新歐已開通5年,重慶做得比較好。因為渝新歐的開通,使得該市近年對歐貿易持續增長,在中國西部打開了全新的中歐貿易局面。國務院召開專題會議指出,以渝新歐為代表的中歐鐵路集裝箱班列打通了中國西向通道,帶動了沿線地區經濟發展和經貿交流,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基礎和支撐。
中歐班列經由東、中、西部三條國際大通道直達歐洲,其中西部通道經阿拉山口(霍爾果斯)出境,中部通道經二連浩特出境,東部通道經滿洲里(綏芬河)出境。中歐班列的開行,令重慶、成都、鄭州、合肥、武漢、長沙等地區從閉塞腹地變身為中國開放前沿。無論從開通城市的個數、開通的列數,到鐵路及相關設施的建設,中歐班列近年來都在「加速度」。而隨着「一帶一路」戰略的推行,中歐班列也已成為地方對接國家戰略、搶灘國際市場以及穩增長的主要抓手之一。
圖:6月26日,中俄蒙經貿展覽會在呼倫貝爾舉行\新華社
專家倡建中歐高鐵助力
早在2010年8月,重慶已聯合中國鐵路總公司及海關總署等部門,與德、俄、哈等國鐵路公司及海關商談,促成了亞歐大陸橋南線─渝新歐的開通並常態化運營。渝新歐共開通沿線7個國家、到達12個城市,班列數佔中歐班列總體的42%,貨值佔整個中歐班列(經阿拉山口)的80%,穩居中歐班列首位。自2011年1月28日開行以來,截至2016年5月底,共開行613班。據悉,深圳、廣州出口歐洲的燈具、傢具、服裝等貨物已通過渝新歐班列運輸。
「渝新歐的價值體現在通過對外開放,又引入了國外大量產品的進入,這種開放就變成了雙向性的開放,更加穩定了中歐經濟運行系統。」展望中歐班列未來,劉斌夫認為,在此基礎上,需要拓展建立國際化的互聯互通體系,建設亞歐國際高速鐵路。渝新歐經過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德國,行駛的是傳統鐵路,速度仍然較慢,中途需換軌,這是都是短板。中歐國家應在高鐵方面着力投入,建設全新的國際高速鐵路互聯互通體系,在「一帶一路」上形成完善、立體的現代交通樞紐。這樣,以渝新歐為代表的中歐班列在傳統的鐵路聯通中歐貿易的基礎上,將大大縮短距離、減少運行時間、增加運量、提高效率。
【本文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