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安得廣廈千萬間!——新時代工運論述之三

時間:2021-03-24 16:49:28來源:大公文匯全媒體

  文/吳秋北

  凡是進行地產分割的地方,就只能或者回到更加醜惡的形態的壟斷,或者否定(揚棄)地產分割本身。但這不是回到封建的土地佔有制,而是消滅整個土地私有制。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房屋問題一直是香港的頑疾,是打工仔的沉重負擔,影響數十萬打工仔的基本生活生計。新時代工運對此也要尋求破解之策。2020年政府施政報告提出要將香港打造成智慧型宜居城市。說到「宜居」,前提是安居樂業,有可負擔的房屋和穩定的工作。如若無法解決打工仔和基層房屋困境,智慧型宜居城市也不過是少數人的愜意,更加劇貧富差距。房屋問題向來是歷任特首施政焦點,其中有一位7年任期,完全放棄開拓公營房屋土地儲備,累積公屋輪候冊28萬宗申請、全港劏房戶21萬人,無疑助長「地產霸權」,影響惡劣為害深遠。想到他競選口號「我會做好呢份工」,不禁要問,這位前特首是在為誰打工?

  入息增長難追居住成本飆升 跨代貧窮累積深層次矛盾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房價高企,多少基層打工仔辛苦一世,供不起一層樓。2020年香港房價是入息中位數的20.7倍。一個普通家庭累積超過20年以上的純收入才有可能買到一套住房,這在美國城市規劃諮詢機構Demographia歷年《全球房價負擔能力調查》報告中,連續11年居於榜首。2011年香港房價的入息中位數倍數為11.4,已是報告有史以來最難負擔地區。過去十年,除了2016年稍有回落以外,數字持續領先。美國《2020全球生活報告》顯示,香港平均樓價125.4萬美元,全球第一。根據2019年5月26日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數據顯示,香港房價攀上歷史新高,指數達至189.42,相較10年前增長至3倍。而經歷了一場黑暴,指數在疫情持續一年多,失業率7%左右,仍是17年新高。大企業紛紛裁員,中小商戶相繼倒閉的情況下,房價仍然表現「穩健」,最新CCL數據為178.89。

  租金增長遠超收入,市民居住負擔沉重。過去十年,房屋租金增長2倍,香港整體工資率年均實質增長1.5%。2011年第三季的實質平均薪金指數是108.7,到2020年第三季為126.7,上升只有約17%,反映居住負擔越來越沉重,薪水和房價、租金距離越來越遠!

  公共房屋供應不足,未能解市民困局,輪候時間不斷延長。租金高企,基層市民難以租用合理的居住空間,人均居住面積只有15.8平方米,遠低於上海的24.2平方米、新加坡的25.1平方米、深圳的27.9平方米。基層住戶租劏房,夾心階層高價租私樓,不同階層都為負擔高樓價而大大降低生活質量。高房價和高租金造成的跨代貧窮,更是長久累積的社會深層次矛盾,不利於健康發展。即便政府將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調整為7:3,土地儲備和熟地不足,房屋興建不足,比例如何也成為空談。

  規劃欠佳 諸多藉口阻礙住宅土地開發

  我們也要問,香港真的有土地不足的問題嗎?深圳土地面積2050平方公里,人口1259萬(比例為人均163平方米);而香港土地面積1106平方公里,人口745.1萬(比例為人均148平方米)。深圳的人均土地面積只是稍高於香港,但人均居住面積卻多香港75%。香港不是土地不足,而是住宅土地開發不足!單說1976年制定的《郊野公園條例》,郊野公園面積便佔了香港的四成土地面積,而當中75%的郊野公園屬於受保護用地。香港如此大規模、大比例的郊野公園土地,全球實屬罕見,有多少是真有保育價值,有多少只是地產商打手為高地價政策服務而渲染出來的「假保育」?人類文明發展以來所開發的土地,本來就有其他生物存在,是否都不能碰?有珍貴瀕危動植物的地方當然不能碰,但總不會佔到香港四成土地。事實上,只要當中能找到10%生態價值低的土地用來興建房屋,人均居住面積便可以翻一倍,香港市民面對的居住問題便可大大解決。截至2017年12月31日,法定圖則上劃為「綠化地帶」的用地總面積約為163.42平方公里(2013年為152.73平方公里),加以開發完全足夠應付住宅用地需求。

  現時香港用於私人住宅土地只有26平方公里,而用於公屋用地的則有17平方公里,低密度的鄉郊居所竟佔去35平方公里。要讓香港普遍市民的居住面積增加一倍,不過就是多找43平方公里(私人住宅用地+公屋用地)的土地,佔整體土地也只是3.8%!但諷刺的是,作為全球最發達城市的香港,農地竟也有50平方公里,佔整體土地4.5%。地產霸權打手和文宣用盡各種藉口、名堂阻止住宅土地開發,每塊土地都總能找到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不能起樓」。現在有些人又說農地不能動了,因為要搞本地農業和糧食「自給自足」。說穿了,這不過就是為地產霸權壓抑住宅供應的手段,以讓他們繼續吸血而已。

  最弔詭的是,在1997年4月3日立法會秘書處的一份報告中,當時的住宅用地為43平方公里,公屋用地為14平方公里,而空置發展區(報告指明是可供發展住宅)也有43平方公里。究竟出了什麼問題,讓原先香港市民應擁有的86平方公里住宅土地,變成現在的26平方公里?1996年已發展土地佔整體土地16%(175平方公里),現在則佔24.9%(275平方公里),開發多了的100平方公里土地,都去了哪裏?住宅用地嚴重不足的原因,真的是地少,還是土地規劃出現問題?

  地產霸權助長裙帶資本主義 窒礙社會發展

  住宅土地供應不足,一地難求,價高者得,結果成了樓價指標,最終極為有限的「可用土地」悉數成為個別地產商的囊中物,裙帶資本主義成為了香港主流經濟結構;香港富豪的勵志故事,政府顯然是不可或缺的導演。根據基本法第一章第七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境內的土地和自然資源屬於國家所有,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負責管理、使用、開發、出租或批給個人、法人或團體使用或開發,其收入全歸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支配。所以說香港土地所謂的擁有權或者產權其根本只是使用權,政府接受中央賦權,代為管理。那麼我們可否將政府視為香港土地的地主?作為地主,將土地的使用、開發、收益,放手放權給地產商,由地產商完全根據其本身的利益進行市場化操作,導致土地產值為極少數人佔有,未能用於推動社會均衡發展,實現全民共享,政府作為向中央負責的「地主」,實在有失職之嫌!

  雜誌《經濟學人》認為「建立在尋租基礎上的資本主義不僅不公平,而且有害長期經濟成長。」裙帶資本主義正是如此,香港的裙帶資本主義指數遠高於其他國家和地區,財富高度集中。近年來經濟發展遇到瓶頸、科技創新產業乏力,包括房屋問題嚴重影響香港民生發展,影響香港人的幸福指數,究其根源無不是因為資本壟斷,香港發展的命脈被地產商、財團把控。面對資本無限擴張,社會缺少制衡的力量,加之地產商支配下的媒體配合,對於積怨已久的房屋問題,根本原因反被掩蓋,只調整印花稅是捨本逐末。「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政府需要考慮如何讓更多土地用於興建住宅,讓市民能負擔得起且居住面積合理的居所。

  「填海造地」由來已久 回歸前急下「禁令」事有蹊蹺

  填海造地本來就是港英時期常做的,屯門、荃灣、沙田、將軍澳等「新市鎮」,都是填海而來。就在回歸前夕,港英為配合赤鱲角新機場發展,大量推出填海工程計劃。最後,「民主派」陸恭蕙以私人草案形式提出《保護海港條例》,並於1997年6月臨回歸前最後一次立法局會議,以大比數通過條例,訂明「海港須作為香港人的特別公有資產和天然財產而受到保護和保存,而為此目的,現設定一個不准許進行海港填海工程的推定」。

  後來在1999年修例,列明不適用於條例生效前已獲授權的項目,但卻把保護範圍大幅增加,由中央海港(範圍由上環至北角)擴展至整個維港(變為荃灣青衣至鯉魚門)。2003年,陸恭蕙的保護海港協會司法覆核中環灣仔繞道工程,最後法庭判城規會敗訴,要求填海計劃符合三個測試條件才能填海。到2005年,終審法院以填海工程符合公眾利益,容許有關項目的港島北岸填海工程。基於法庭判決,規劃署在2004年重新以「不填海」原則規劃啟德發展計劃。及後政府覓地,也避免在維港範圍進行填海工程,可創造的土地大幅減少。可見有關修例危害的不只是土地開發和房屋發展,更影響香港基礎建設和整體規劃,其禍害既深且廣。這樣大範圍的不准許填海,是為公眾利益而設,還是為貨櫃碼頭和地產商的利益而設呢?

  規管閒置土地 釋放現有土地開發空間

  不過,填海是相對長遠,中短期可做的,首先應是合理利用現有土地中大片的閒置用地。對於若干年前,以低價收購土地的地產商而言,開發成本高過閒置成本,閒置效益高於開發效益,閒置自然符合資本利益。然而,房屋問題是政府必須重視的民生問題,即便是私樓也不可以脫離房屋供應整體計劃,政府絕不能夠縱容大量囤地的地產商予取予攜。資本財團作為社會發展的最大既得利益者,只有政府通過強有力的政策限制、規管,才能平衡。「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地產更不可以成為財富轉移的工具。現時內地在土地規劃和更新上超前布局,更積極造地、確保土地儲備、超前興建基礎設施和交通配套,規劃施工分段同步,持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質量。始終政府可用的土地儲備越多,才能避免被私營發展商操控樓市,推高樓價。

  另一方面,同樣實行「一國兩制」的澳門,早已制定土地法,規定批給土地25年未完成利用,政府便可啟動宣告批地失效收回土地。內地的《土地管理法》禁止閒置耕地,《房地產管理法》規定開發商必須在土地合約訂明的動工開發日期1年內動工開發土地,滿1年未動工可徵收相當於土地使用權出讓金20%的土地閒置費;滿2年未動工,可無償收回土地使用權。故建議政府在土地合約上,必須訂明開發動工期限和銷售期限,逾時可被徵收空置稅甚至收回土地,以防止人為囤地和操控房屋供應。同時,政府也建立機制,懲罰那些長期閒置和囤積土地的地產商,包括限制它們競投新推出的土地。

  支持徵收「自然保育稅」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因應部分環保團體提出土地開發、填海造地等拓展土地的方式不利於香港自然保育,建議在土地合約訂明地產商的生態保育責任,並同時增收「自然保育稅」,用以研究如何平衡土地開發與保育,將自然保護工作自然、有機的融入經濟建設中,鼓勵地產商在土地利用、區域建設中,充分考慮到自然保育工作。

  最後是租務問題。現時房屋所有權不均,個別人士擁有多個以至大量物業,而另一些人則沒有物業必須租屋。結果,房東議價能力高,租客議價能力低,年年大幅加租和迫遷問題嚴重,明顯存在市場失效。租金加幅理應不高於住戶收入的升幅,以壓抑租金佔收入的比例。

  社會發展是要持續向前,動態平衡的。我們支持政府在發展建設中投入必要資源,維護香港生態環境。但是對社會上一些因噎廢食的觀點,無法認同。政府應有所擔當,以科學、全面、發展、突破的理念平衡香港的土地開發、房屋建設。如若政府真有魄力和決心解決基層房屋問題,更應善用手上權力啟動《收回土地條例》作為釜底抽薪之策。

  工聯會新時代工運主張政府做好自由市場的平衡者,因應市場變化調整政策,防範資本一味傾斜造成壟斷。多勞多得的定律要建基於公平公義,人人有機會的社會。資本強權之下的多勞多得只是加劇剝削的口號,而政府有責任在管治過程中,將經濟發展成果回饋社會。多年來,香港的土地房屋問題已經因為資本勢力盤根錯節、政府暗中相助,在市民心中積怨成疾。破局並非無門,新工運就是要發動變革的力量,督促政府提高土地儲備,打破資本定律,用地於民!

  (作者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工聯會會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