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公評世界/發達國家抗疫政策變軌的外溢效應\周德武

時間:2021-08-12 04:24:17來源:大公报

  近一個月來,西方發達國家紛紛調整抗疫政策,對內大幅度解封,對外有限度地開放邊境,試圖探索「與新冠病毒共存」的工作與生活方式。中國國內有關「與新冠病毒共存」的話題也因南京疫情的擴散隨之被炒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整個社會的「防疫疲勞」,人們期望有一種更好的方式,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動輒按下暫停鍵,採取「休克療法」對新冠病毒實行圍追堵截。一些人就此批評道,主張與病毒共存,其實質是搞投降主義,是對中國清零抗疫模式的否定。

  與病毒共存,這是人類與大自然相處的客觀現實,真正能被消滅的病毒少之又少。這一次我們究竟能否做到與新冠病毒共存,或是徹底戰勝病毒,還需要基於科學的嚴謹研究和判斷。「與病毒共存」之說再次浮出水面,這是西方選擇基於自己的國情而作出的無奈選擇,畢竟在他們的工具箱中,除了疫苗這條路之外,已無路可走。但中國不一樣,我們有多條道路可以選擇,不僅靠疫苗,而且還有其他的強力政策工具,可以做到多管齊下。例如,我們可以發揮單一國家的體制優勢,通過全國一盤棋的方式,對新冠病毒全面封堵,打殲滅戰,以犧牲局部利益保全國家大局。但在世界其他國家,能採取這種管理模式的地區鳳毛麟角。大量事實表明,世界許多國家雖然對中國的抗疫成績非常羨慕,但是他們非常清楚,中國經驗學不來,即便是香港特別行政區也難以拷貝,原因在於中國強大的行政管理體制,可以將政策一桿子插到底,對每一個人做到精細化管理,特別是應用大數據系統,對每一個人的行程軌跡進行追蹤,為感染鏈的溯源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另外,中國的居委會、村委會等基層組織在某種意義上是中國數千年戶籍制度的有效延伸和繼承,在行政管理上不留死角。另一不可忽視的因素是,在局部地區按下暫停鍵時,中國百姓生活大體可以維持,尤其是無處不在的物流系統保證了居民和村民的吃喝拉撒睡,而這對世界許多國家來說則是一種奢望。這就是為什麼印度總理莫迪下令封城的時候,人們紛紛從城市逃往農村,否則關在城裏能否活下來都是一個問題。

  有一利必生一弊,這是任何制度必然遇到的困境,也是抗疫模式選擇所必須付出的代價。最近發達國家紛紛調整抗疫政策,集體走向「群體免疫」道路,無疑將對下一步的全球抗疫形勢產生重大影響,其外溢效應不能低估。

  西方國家把賭注全部壓在了疫苗之上,導致其抗疫政策的選擇越來越窄。出於選舉政治的需要,執政黨均有意誇大抗疫成績。以美國為例,7月4日美國國慶日的慶功會顯然開得太早了。這幾天美國每天感染的人數突破12萬,再次迎來染疫的新高峰,尤其是共和黨控制的州,由於接種率相對較低,感染者急增,特別是還沒有機會接種的12歲以下兒童更是成為重災區,不少共和黨控制的州兒童醫院人滿為患。即使如此,佛羅里達和得州州長居然還下令不得執行戴口罩令,這種反智做法直接將共和黨引向「邪教」的方向。面對即將到來的開學季,一些家長憂心忡忡,希望成年人負起責任,戴起口罩,給沒有機會接種的兒童以起碼的保護。但在黨爭激烈、百姓認知極化的社會裏,要想達成戴口罩的社會共識比登天還難。

  「疫苗萬能論」在德爾塔(Delta)變種病毒面前變得不堪一擊,這客觀上助長了社會上的「疫苗無用論」。但真實世界的情況是,疫苗不是萬能的,但不打疫苗卻是萬萬不能的。香港最近一些境外輸入病例大都接種過疫苗,這再一次告誡人們,接種者被感染不是什麼傳說,人們不應存有任何僥倖。接種疫苗的最大好處就是防止自己在不幸染疫時轉化成重症或面臨死亡,個人加強防衛的措施一個也不能少。懼怕接種的人士必須明白一個道理:「打針不算疼,總好過插管子、戴上呼吸機」。

  如果說去年初西方國家主張的「群體免疫」道路帶有很大的盲目性,而這一輪的「群體免疫」探索還是有一些科學元素。英、法、加、美以及新加坡等放寬入境限制的國家的疫苗總體接種率均已超過人口的一半以上,雖然離建立群體性免疫的屏障目標還有一段距離,但是這些國家願意嘗試「與病毒共存」對中國來說未必就是一件壞事。

  有人說,西方加速邊境開放,會放大中國「封閉的安全島效應」,其實這個顧慮大可不必。中國政府一直都在力推疫苗接種計劃,這個星期接種的總劑數超過18億,在全世界遙遙領先,這一切不是在刻意打造「孤立的安全島」,而是在為中國人建立真正的「安全墊」,接下來的逐步開放將會水到渠成。

  俗話說,船大難掉頭,對於中國這樣的國家更是如此。新加坡等小國願意進行「與病毒共存」的政策嘗試,也算是現實世界中的一塊試驗田,我們不妨觀之、研之,為中國的下一步政策調整釐清方向。一味指責西方基於疫苗接種基礎之上的群體免疫政策不負責任也會導致許多悖論,人類終究要翻過新冠病毒這一頁,我們不妨對各國的抗疫政策調整保持開放的心態,真正做到互學互鑒,互幫互助,唯此才能讓人類盡快走出新冠病毒的陰影。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