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決定,將10月25日設立為台灣光復紀念日。次日,廣州「血肉長城 烽火忠魂」影像特展如期開幕,百米長卷中的烽火記憶與紀念日的立法宣告交相輝映,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中,彰顯着祖國統一的必然邏輯。
1945年10月25日台北公會堂的受降儀式,標誌着被日本竊據50年的寶島重歸祖國懷抱,這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重大成果。
百米長卷由廣東新華發行集團與上海沙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主辦,陳銳軍策展。開展當天,著名八路軍戰地攝影家沙飛之女王少軍,《黃河大合唱》詞作者光未然之子張安東等多位抗戰老兵後人親臨現場,本人亦與東江縱隊老戰士合唱團團長曾海雲、抗戰飛虎隊後人代表陳安琪,以及現場觀眾一起觸摸歷史溫度。
台灣人民抗戰50年,付出60萬人的傷亡,我們永遠不能忘記。這血寫的史實,正是對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教育的最有力駁斥──試圖淡化1945年後的歷史脈絡,本質上是對民族記憶的背叛。
紀念日的設立更是對外部勢力的嚴正警示。日本右翼勢力頻頻介入台海事務,無視台灣光復的戰後秩序鐵證,這種覬覦之心無疑是在挑戰歷史底線。而美西方國家奉行的「霸道邏輯」,在「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史實面前更顯蒼白。正如特展中沙飛拍攝的《八路軍戰鬥在古長城》所昭示的,中華民族從不畏懼強權,任何分裂圖謀終將被粉碎。
台灣光復紀念日的法定,對兩岸民眾而言,這既是歷史喚醒也是精神動員。從甲午海戰慘敗到抗戰勝利光復,台灣的命運始終與祖國興衰緊密相連。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副會長楊克林先生耗時四十餘年收集的數萬張影像資料中,台灣同胞參與抗日的罕見畫面,讓「民族強盛則寶島安」的真理愈發清晰。當王少軍講述父親「用鏡頭保家衛國」的初心,當《保衛黃河》的旋律在展廳響起,跨越海峽的民族情感在光影中凝聚。
粵港澳大灣區的聯動辦展,更傳遞出同心盼統一的強烈信號。從廣州的核心展出到澳門的圓滿落幕,再到計劃中的香港展,抗戰精神正在灣區熱土上傳承,這也道出了兩岸四地同胞的共同心聲。台灣的統一即將臨近,香港更應作出特殊貢獻。
台灣光復紀念日的設立,是歷史的註腳,更是未來的序章。當影像長卷定格下1945年的歡慶時刻,當立法文書鐫刻下國家統一的意志,兩岸同胞更應銘記:光復不是終點,團圓才是對先烈最好的告慰。
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