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規劃建議全文昨日公布,當中關於港澳的表述意涵深遠,體現了中央對香港發展的全方位支持,以及對強化香港「四中心一高地」的優勢賦能。需要看到的是,這不是簡單的工作指引,而是國家在新時代賦予香港的戰略定位,是香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實現新飛躍的歷史契機。香港各界要主動積極作為,深入學習領會,將制度優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發展勝勢。
提升港澳依法治理效能
第一,強調對香港的方針政策。「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針,落實『愛國者治港』、『愛國者治澳』原則,提升港澳依法治理效能,促進港澳經濟社會發展。」當中的「堅定不移」、「提升」、「促進」關鍵詞,體現了中央堅定的立場,以及加快香港發展的目標要求。
「提升港澳依法治理效能」的表述,反映了中央對香港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期待。香港擁有普通法體系的傳統優勢,法治精神深入人心。然而,面對日益複雜的內外環境,香港的治理體系也需與時俱進。這裏的「依法治理」涉及制度的優化,執行能力的提升,以及效果的強化。由此來增強競爭力,應對未來的各方面挑戰,並更好地改善民生。這是系統性工程,需要明確目標,務實推進。
第二,強調對香港發展的全方位支持。「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和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加強港澳與內地經貿、科技、人文等合作,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發展和生活政策措施。」這一表述從融入國家、合作方向、惠港措施等三個範疇指出對香港的支持。
香港的命運始終與祖國緊密相連,國家的發展為香港提供了最廣闊的市場。從「一帶一路」倡議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從國內國際雙循環到數字經濟轉型,國家發展的每一個戰略布局,都蘊含着香港可以大展拳腳的舞台。香港應當思考的不應是「要不要融入」,而是「如何更好融入」。不僅如此,融入國家發展是一個層次,更要服務於國家發展大局,這才能最大化體現香港的作用。
「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發展和生活政策措施」,再次體現了中央對港澳同胞的關懷。隨着大灣區建設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香港市民選擇到內地城市工作、生活、學習。消除這些跨境流動的制度障礙,不僅有利於個人發展,也將深化香港與內地的人員往來和情感融合。香港應當更好地與內地相關部門溝通協調,將中央的關懷轉化為具體的便利措施。
第三,強調提升香港獨特角色地位。「發揮港澳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支持港澳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這一表述指出了香港需要發力之處。
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毋庸置疑,但在數字經濟、綠色金融等新領域,香港需要展現更大的開拓精神。航運中心不應僅停留在貨櫃吞吐量的層面,而應向着高端航運服務、海事法律仲裁、船舶融資租賃等高附加值領域拓展。貿易中心更需從傳統轉口貿易,向數字貿易、服務貿易、標準制定等方向轉型升級。這些不是對過去的否定,而是在新形勢下對優勢產業的重新定義和價值重塑。國際創科中心以及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是香港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能大放異彩之處。
「四中心一高地」全面發力
或許有人會問,「十四五」提及「八大中心」定位,到「十五五」只剩下「四中心一高地」,是否意味中央支持有所改變?我們要準確理解中央的精神,事實上,但凡香港能實現更好發展的範疇,中央必定全力支持;「十五五」沒有具體點明每個支持範疇,一方面是香港優勢眾多,不一定每一次都要逐一強調,另一方面也是對香港主動作為寄予了厚望。
「發揮港澳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這是對香港定位的精闢概括。香港的獨特價值恰恰在於:既熟悉國際規則,又了解內地市場;既有西方體系的經驗,又有東方文化的底蘊。在全球格局深刻變革的今天,這種橋樑角色愈發珍貴。香港應當發揮好這一角色,在維護國家利益的前提下,繼續擴大對外開放,吸引國際高端人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成為國家與世界的「超級聯繫人」。
「十五五」規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答案,而是發展的方向和空間的想像。從國際金融中心到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從聯通中西的橋樑到融入國家發展的參與者,香港正在經歷角色的深化與拓展、優勢的強化與提升。
香港需要以更大的格局、更寬的視野、更實的行動,將國家規劃的戰略意圖轉化為具體的發展成果。為此,需要社會各界形成更廣泛的發展共識。正如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表示,「十五五」時期正值「一國兩制」實踐邁入新階段、香港加快實現由治及興的重要時期,學習好貫徹好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重大的政治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