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中美經貿第五輪經貿磋商在馬來西亞結束,雙方澄清了立場,增進了理解,就對等解決當前緊迫的經貿問題達成框架共識。
不過,中美最終能否簽署協議,關鍵看美國是否信守承諾。若是美國習慣性出爾反爾,中美兩國經貿磋商就不會有好結果。美國要明白,和中國打交道,不用甩心機,玩極端威懾的所謂「交易藝術」,也不要虛設加稅籌碼,這些對中國沒有意義。一諾千金,才是大國應有的樣子。否則,只會拉低美國國際形象。
美方代表團陣容暴露了白宮內部政策分歧。以對華強硬著稱的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意外缺席,而財政部長貝森特接管談判主導權。貝森特雖延續強硬姿態,但更傾向於以經貿穩定為目標,反映美方試圖在施壓與務實之間尋找平衡。
本次磋商圍繞稀土、大豆和芬太尼三大核心議題展開。
稀土成為本次談判的勝負手。中方對稀土開採、冶煉技術及二次資源回收實施精準的出口管制,直擊美國電動汽車、半導體和國防產業的軟肋,讓美國感到了被「卡脖子」的痛感,也讓美國體味到出爾反爾不講誠信的代價。
大豆問題是美方重點關切。農業州是特朗普的重要票倉,美國大豆對華出口停滯,農民面臨數十億美元損失,在中期選舉臨近的背景下,特朗普必須盡早給美國農民一個交代。
芬太尼問題則是特朗普的老調重彈,美國關注的重點並非真正解決毒品問題,而是想藉此獲取更多磋商籌碼。
中美雙方立場存在明顯差異。中方明確表示:「關於關稅戰、貿易戰,中方立場是一貫的。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而美方態度顯現矛盾性,特朗普政府一邊威脅加徵關稅,一邊又承認高關稅政策「不可持續」。
因此,美方在談判中面臨多重困境。特朗普的關稅威脅實為政治施壓工具,但美方同樣面臨反噬風險。
特朗普政府發起的對華關稅戰,早已偏離「公平貿易」初衷。2025年上半年美國從中國進口商品額巨大,關稅成本將直接轉嫁至美國消費者。
美方在本次磋商前擺出四張牌:大豆、稀土、芬太尼和台灣問題,試圖擴大談判戰線。這種「多議題捆綁」策略旨在設定規則、擴大美方主導權,而非真正尋求合作解決方案。但面對中國的精準反制,美國必須要拿出足夠的誠意和有效的執行力。
中方在談判中展現出堅定立場和戰略定力。中方強調相互尊重原則,拒絕在核心利益上讓步。在台灣問題上,中國外交部明確指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個中國原則不存在任何自定義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中方在稀土出口方面採取了精準管控策略,如果美方不深入了解中國的談判策略,而是一味莽撞施壓,美國只會面臨更加難堪的局面。
此次馬來西亞磋商達成框架共識,為韓國APEC會議期間的中美領導人會晤提供了基本條件。這不僅有助於紓緩中美緊張關係,也讓區域和全球鬆了一口氣。畢竟,中美兩強關係緊張,整個世界也會惶恐不安。反之,中美關係和緩,特別是中美元首大概率會在韓國APEC峰會舉行雙邊會晤,也讓躁動不安的全球市場安穩樂觀起來,更為整個世界注入了確定性。
不過,中美經貿關係的未來走向取決於美國能否正視中國發展的現實。中國在新能源、5G等領域的技術積累,以及「一帶一路」構建的經貿網絡,正逐漸轉化為國際談判的底氣。
美國需要正視的是,美國已經失去了談判的實力基礎。中國的經濟韌性為其提供了談判底氣。2024年中國對美出口依存度已降至12%,2025年預計進一步降低。同時中國積極推動「雙循環」戰略,2025年內需對GDP增長貢獻率預計升至65%。中國市場與產業鏈的綜合優勢難以被替代。美國對華如果沒有足夠誠意,只有無端施壓,美國只會自取其辱。
中美馬來西亞經貿磋商達成框架共識,不僅關乎兩國經濟的未來,更將重塑全球貿易格局。既然美國對本輪磋商充滿更加樂觀情緒,為了美國和全球經濟,美國要表現出應有的踐諾精神。
國際關係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