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港事港心/美國人才簽證風波下 香港應把握機會主動出擊\郭凱傑

時間:2025-09-27 05:02:01來源:大公报

  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日簽署行政命令,將H-1B簽證費用暴增至10萬美元,震動當地科技界。H-1B簽證旨在吸引高技能外籍人才,過去助力微軟CEO納德拉和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展開職業生涯;其中印度申請人佔71%,中國則以11.7%位居第二。

  這項政策雖聲稱保護美國勞工,但實質上損害美國吸引全球頂尖人才的能力,削弱其創新引擎。大型科技企業或許能負擔這筆費用,但多年來支撐美國創新的初創公司卻難以承受,無異於自損競爭力。筆者認為,香港可乘勢而上,透過「內聯外通」強化自身優勢,確保作為國際城市的地位,成為人才聚集地、企業「出海」橋頭堡和區域融資中心。

  日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首次躋身全球前十,排名第10位。中國在創新產出方面領先,2025年排名第5位;品牌價值達1.81萬億美元,位居全球第2,尤其在人工智能、半導體和綠色技術領域表現出色。中國自2013年以來累計上升25位,已快速追近美國(第3位);香港也憑藉成熟的市場及制度位列第15位,上升3位。筆者認為,美國一系列自損一千的政策正好讓中國乘勢而上,強化全球人才吸引力。香港作為中國對外門戶,更不能置身事外,須持續發揮橋樑作用。

  香港自2022年推出「高才通」計劃以來,已吸引逾14萬宗申請,約11萬宗獲批,近10萬人抵港,但近期數據顯示申請數字出現下降趨勢。

  人才匯聚帶來創新動能

  筆者認為,一方面固然可持續監察計劃留港的比率、逐步調整,但目前招才政策的核心問題在於依然流於被動宣傳:有關部門接觸各地僅強調香港固有優勢如健全法制、簡單稅率和資訊流通,卻缺乏針對性、主動出擊的策略。近期哈佛大學學生因美國簽證問題轉來香港就讀,便是因本港大學主動出擊而成功的例證——香港可把握機會吸引更多精英,強化作為人才聚集地的地位。

  企業層面同樣需「內聯外通」,這是香港長遠作為國際城市的保障。日前行政長官李家超就在施政報告中強調,隨去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突破1萬億元人民幣,內地企業「出海」步伐加快,香港將成立「內地企業出海專班」,整合投資推廣署、貿發局和駐內地辦事處,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包括跨境金融、稅務優化、財資中心設立和碳排放核算,助力滿足國際綠色貿易要求。這不僅吸引內地企業在港設區域總部,還能聘用香港專業服務拓展海外市場,打造國際品牌。當人才匯聚帶來創新動能,企業「出海」則可強化香港作為橋頭堡和融資中心的角色,貢獻國家「雙循環」戰略。

  巴以衝突持續加劇,英、法等國相繼承認巴勒斯坦國,導致歐洲與美國分歧增大,同樣為了中國與歐洲的合作開闢空間。歐洲是香港第三大貿易夥伴:香港如能把握自身多年來建立的人脈及企業網絡,在碳交易、綠色科技和醫療創新等領域絕對有條件創造更大的合作機遇。

  主動接觸目標機構和人員

  要提升香港在企業與人才「內聯外通」的角色,重點在於主動出擊:現在招企業招人才過於依賴香港的既有條件吸引對象,卻未深入了解企業與人才的痛點,提供定制解決方案。這在全球競爭中已顯不足。

  筆者建議政府考慮整合投資推廣署、引進辦及人才辦等資源,主動出擊接觸目標機構,聚焦總部經濟、急速擴張的新興企業及頂尖院校,為香港創造就業和產學研機遇。

  此外,特區政府應與企業合作,擬定全球人才目標清單,為他們提供專屬政策包、包括子女教育措施等,主動吸引頂尖專才來港。為降低生活成本,應在北部都會區發展人才公寓,以成本價出售給留港滿一定年期的創科人才,鼓勵他們扎根並開枝散葉。

  在企業方面,香港可發揮在知識產權、供應鏈管理和貿易融資的優勢,全方位助內地企業「併船出海」,並支持在港建立運營中心。有關部門可賦權上述辦公室針對企業需求提供針對性措施,如稅務優惠或跨境機制,讓香港從被動門戶轉為主動橋樑。如此一來,方可確保香港長遠作為國際城市的地位。

  「內聯外通」是確保香港長遠國際地位的關鍵。在全球人才與企業爭奪戰中,香港固然擁有獨特優勢,但不能滿足於此,需要從被動轉向主動,方能持續吸引全球精英,助力國家創新發展。

  全國青聯委員、公共政策研究員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