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擁有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和大量專業人才,企業在創意設計、市場推廣、授權服務等方面具有國際化優勢,卻尚未形成完整的IP生態系統。
「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獲評為全球第一,這反映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能力獲得國際高度肯定。然而排名背後的現實是,香港在知識產權產業化方面仍落後於其他國際都市。
知識產權產業不是單一的法律服務,而是一個需要多方參與的生態系統。日本動漫產業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IP才能真正轉化為經濟價值。
日本動漫產業已然演化出龐大的商業模式,除了動漫、電玩、劇集外,近年出現了音樂劇、聖地巡禮等新興模式。這種圍繞IP構建了層層運用的商業模式,令具有影響力的IP成為國家重要經濟戰力,更是文化輸出的利器。
這種成功建立在產業生態系統的完備性上。從創作初期的企劃發想到後期行銷渠道,如何「團進團出」,成為市場成敗的關鍵因素。
引導市場資金投入產業
香港在知識產權的發展中可發揮兩大功能──知識產權爭議解決中心和知識產權貿易樞紐。但問題在於,香港長期以來將知識產權視為一種被動式服務,而非主動培育的產業。香港的法律框架確實能為知識產權這種無形資產提供充分保障,並規管其使用和轉移,卻缺乏讓IP生根發芽的土壤。
內地已建立了比香港成熟的IP交易市場。早前舉行的2025年中國文化和旅遊IP授權系列活動,包括重點地區IP授權交流活動、線上講座、亞洲授權業會議專題活動等。這種全國性的系統推動,為IP交易創造了活躍市場。
中泰合作電視劇《三十而已.曼谷篇》的模式值得借鑒,其IP版權方同時是出品方和製作方,尊重泰國觀眾的偏好與表達尺度的同時,能更好保證跨國翻拍擁有更高的把控度。這種「中國主控,本地化改編」的模式,代表了內容「出海」領域一次新的進階,不僅包括翻拍,還要延伸至衍生IP開發、商業化運營等。
香港要推動IP產業發展,最關鍵的是吸引投資者,只有足夠的投資量和交流量才能形成一個產業。建議考慮將文體娛樂作為政府投資的核心部分。西九文化區應推動投資文娛藝術IP、成為有關IP的演出基地;港投公司可培育「耐心資本」,引導市場資金投入IP產業。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加上內地與香港管理的風投與私募基金規模在亞洲分別穩佔第一、二位,這為IP產業發展提供了資金基礎。
特區政府可借鑒內地成立文創產業園的經驗,鼓勵地產商與文創機構合作開發文創主題的創作基地。科學園、數碼港也可以與文創機構合作開發更多和文創相關的實驗室和孵化空間。
與娛樂文化相關的IP產業所需的知識和技能與其他行業截然不同,其他行業的法律服務可大量運用AI,但IP產業需要的法律服務更加複雜和專業化。香港法律界需要轉型,從傳統的知識產權保護轉向知識產權商業化。隨着香港與內地知識產權產業的迅速發展,市場對知識產權爭議或貿易的服務需求日益殷切。
全球對AI發展的追求引發根本性的轉變,特區政府擬修訂《版權條例》引入文本及數據開採豁免,這種法律更新是必要的,但還不夠。香港需要法律工作者真正理解IP產業的需求,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法律服務。
香港需要打造Disney+、騰訊視頻般的旗艦內容平台,這需要將電視台和流媒體整合成為一個跨媒體。另外,迪士尼投資中國短劇公司DramaBox和法國AI動畫公司Animaj,這表明國際巨頭正在布局新興內容形式和技術。香港也應該關注這些趨勢,積極投資未來內容形態。
設立基金支持行業發展
港交所已推出「科企專線」,便利特專科技和生物科企的上市申請準備工作。這為IP相關企業提供了融資通道。香港需要提供更多空間,以及促進更多投資的資源。未來政府推出的土地不應該僅僅用來做商場住宅,而應該用於文化產業發展。教育體系需要培養IP產業所需人才。不僅需要創作者,還需要經營管理者、法律專家、市場營銷人員等全產業鏈人才。政府可設立IP產業發展基金,專門用於支持本地IP創作和商業化。這種基金應該有針對性的支持不同發展階段的IP項目。
建立IP評估和交易體系,讓IP價值能夠得到客觀評估和有效交易。這需要金管局、保監局和法律界共同研究制定相關標準和規則。
東京街頭隨處可見的動漫角色、大阪環球影城的主題活動、聖地巡禮的經濟效益,這些都是日本IP生態系統成熟的表現。日本內容產業並非僅僅依靠創作者的個人才華,而是建築在整體產業的規劃和經營上。
香港擁有國際化的優勢、健全的法律制度和資金自由流動的環境,欠缺的不是能力,而是生態系統思維。如果我們能夠從被動式的法律服務轉向主動式的市場培育,香港IP產業未來可期。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