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新聞背後/美關稅戰下香港出口何以不降反增?\梅若林

時間:2025-05-27 05:01:57來源:大公报

  特區政府昨日公布最新外貿數據,上月香港整體進出口均超過4000億元,按年上升逾10%。尤其值得留意的是,美國總統特朗普正是由上月開始向全球濫施「對等關稅」,在面對美國針對性的打壓下,香港進出口數據仍然錄得顯著增長,充分反映其作為全球貿易樞紐的韌性和適應能力。

  如果深入分析統計處公布的相關數據,可以從中看見幾個新的對外貿易趨勢。首先是上月香港輸往亞洲的整體出口貨值,按年上升20.8%,這也是香港現時出口增長的主要動力。具體一點來說,其中對馬來西亞的出口上升最多,達61.5%;其次是越南,達48.3%;印度亦有22.5%增長。

  供應鏈經歷一場大重塑

  不難發現,出口增長最多的國家和地區,主要集中在東南亞。一方面,這揭示了全球「東升西降」的大趨勢。東南亞的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正不斷加速,對半導體、電訊設備及零件、辦公室器械、電腦零件的需求亦不斷增加,而香港對接國際標準和開放的市場制度,則成為了可靠的進口來源。

  另一方面,這也說明了全球供應鏈在美國濫施關稅底下,正在經歷一場大重塑。2023年,香港對東盟的總出口為425億美元,當時是按年下跌8%。基本上,香港長期以來主要扮演東盟與內地之間的轉口港角色,因此直接的商品出口其實相對有限。然而在特朗普震撼性對全球加徵關稅後,情況明顯出現了巨大變化。

  香港和不少東南亞國家一樣正嘗試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並積極尋求新的替代市場。香港約有六至七成的出口涉及轉口貿易,其中許多貨物原產於內地並最終銷往美國。但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後,便提高了這些商品的成本,導致部分貿易商將貨物轉移至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家以規避關稅,這也是香港對東南亞國家的出口激增的其中一個原因。但與此同時,也不應忽視不少東南亞國家,本身就與香港保持長期的貿易合作,同時香港的商品和專業服務質素,也可以對標美國,並且背靠巨大的內地市場。經季節性調整的數據表明,上兩季相比較下的商品整體出口貨值上升了13.8%,進口貨值上升12.6%,這表明香港外貿增長不僅是單月現象,而是具有持續動能。

  如果再將目光放長遠一點,國家近來亦正積極加深與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等國家的商貿合作,香港只要看準機會,不但有利於經貿往來,更有利未來加入RCEP,再進一步拓展中亞、中歐及東歐等市場。在這次統計處的數據中,雖然輸往歐盟的出口整體下跌,其中荷蘭和英國跌幅尤為顯著,可見歐洲企業的共同憂慮。但同一時間,香港輸往德國的出口卻上升了30.8%。這說明,即使是歐洲內部,個別市場仍有需求差異。遑論香港過去與歐洲貿易也有相當緊密的聯繫,因此,更應該視關稅戰為重塑與西方貿易關係的良機,鞏固與西方連接的傳統優勢。

  另一個趨勢,則是對科技產品需求的激增。據貨品類別數據顯示,「電動機械、儀器和用具及零件」與「辦公室機器和自動資料處理儀器」是出口和進口增長的核心,其中電動機械、儀器和用具及零件出口上升了18.7%;進口亦增加16.8%;辦公室機器和自動資料處理儀器方面,出口大幅上升46%,進口更激增67.1%。

  數字轉型、AI化、遠程工作已經是全球範圍的不可逆趨勢。香港作為國際最重要的轉口港之一,高效的物流和關稅優勢,也進一步鞏固了其在科技產品貿易中的地位。日前有傳媒報道,美國芯片公司英偉達擬向中國市場推出一款有別於H20芯片的全新人工智能芯片,不但藉此避開美國政府的「禁賣令」,而且售價只需6500至8000美元,相當於H20芯片的半價。從中得見中國市場的吸引力,也可以看見香港創科發展的機遇所在。

  主動作為不可放鬆警惕

  雖然美國一直是科技產品的大龍頭,但在「對等關稅」的陰霾之下,不可能所有國家都願意繼續把雞蛋放在美國這個袋子裏。更何況如今不但美國科企正重新評估中國市場的潛力,中國自身的科技發展,從中國芯、DeepSeek-R1大模型等例子中,亦能為全球提供更具性價比的替代品。香港近年來亦持續加強對創科的投入,在AI、金融科技,以至科技產品轉口方面,同樣大有可為。香港一方面固然要把握國家創科發展的大機遇,另一方面也要加強自身的產品研發,以國際創科中心的角色帶動貿易發展。

  儘管現時國際貿易摩擦稍為緩和,外圍環境的不利因素和不確定性略為減輕。但香港仍未可以放鬆警惕,畢竟特朗普日前再宣布對歐盟加徵50%關稅,又稱iPhone若非美國生產,蘋果就要繳付25%關稅。目前國際貿易關係前景仍未明朗,相信在今後一段時間內,大多數國家和地區仍會設法分散過往對美國市場的依賴,所以香港更不能停下步伐,必須繼續開拓東盟、中東等新興市場。

  美國這場關稅戰促使香港的貿易格局發生了新的變化,這些變化表明了香港企業正適應全球供應鏈重組,將更多貨物轉向關稅影響較少的地區,而雖然關稅戰對部分傳統商品造成無可避免的影響,但香港在科技產品貿易中的地位仍然未受動搖。這說明香港外貿的韌性不僅源於其地理和經濟優勢,更在於靈活應對外部挑戰的適應力,刺激香港進一步推動多元化市場發展。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