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19日,英國舉辦脫歐後的首次英歐峰會。英國首相斯塔默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共同宣布,雙方在脫歐後首次達成涵蓋漁業、安全防務、貿易及青年流動等領域的合作協議。
這場峰會傳遞明確信號:英歐試圖通過抱團取暖,既解決內部的漁業糾紛,又重新定義在全球秩序中的角色。
峰會的核心成果之一是雙方簽署了有效期至2036年的英歐漁業協議。這項協議看似解決了英國脫歐遺留的問題,實則暗含更深層的政治考量。英國通過保障歐盟漁船在英水域的捕撈配額,換取歐盟對英國食品出口的簡化流程;而歐盟則以開放市場為籌碼,換取英國在防務領域的支持。馮德萊恩強調,這一合作「標誌着英歐夥伴關係的新篇章」,但她的言辭中透露出的謹慎,恰恰反映了歐盟對英國脫歐後關係不確定性的擔憂。與此同時,雙方達成的防務協議更具戰略意義。協議內容包括聯合安全行動、信息共享以及英國參與歐盟國防工業合作。
儘管法國等國對英國在防務領域的「深度參與」持保留態度,但協議本身仍被視為歐洲防務自主化的重要一步。英國的加入,不僅為歐盟提供了更多資源支持,也讓其擺脫了單純依賴美國的單一安全模式。這種合作模式的形成,正是俄烏衝突和美國單邊主義壓力下的必然選擇。
自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以來,歐洲國家深陷經濟與安全的雙重困境和深度焦慮。一方面,歐盟成員國需要通過強化防務能力應對潛在的地緣威脅;另一方面,持續的軍費投入與經濟復甦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
在此背景下,英國與歐盟的防務合作成為緩解壓力的突破口。通過共享情報、聯合採購武器系統以及協調邊境安全措施,雙方試圖構建一個「小而精」的防務聯盟。這種合作不僅有助於分攤成本,還能通過技術互補提升整體防禦能力。而且,還是對美國主導的北約體系的一種補充,隱含着歐洲國家試圖減少對美依賴的意圖。
但俄烏衝突也暴露出歐盟內部的分裂。法國等國堅持「戰略自主」,主張優先發展本國軍工產業;德國則更傾向於通過深化歐洲一體化來實現防務目標。英國的回歸無疑為歐盟提供了更多選項,但其能否真正彌合內部分歧,仍需觀察後續合作的實際效果。
特朗普2.0濫施關稅政策,進一步加劇了歐洲國家的不安。美國以關稅威脅和北約防務開支為籌碼,迫使歐洲在貿易和安全領域做出讓步。這讓歐洲國家陷入兩難:不妥協可能失去美國的安全保護,妥協則可能犧牲自身經濟利益。
在此背景下,英歐合作的另一層含義是,通過強化內部市場和防務聯盟,歐洲試圖降低對美國的依賴。不過,這只是英歐的一廂情願。美國通過北約和跨大西洋夥伴關係,仍牢牢掌控着歐洲的安全話語權。例如,法國雖力推「歐洲軍」,但其核心武器系統仍需依賴美國技術;德國的防務開支增長,也難以完全擺脫北約框架的約束。這種結構性矛盾,使得英歐合作無法徹底擺脫美國影響。
俄烏衝突和美國單邊主義的雙重壓力,迫使歐洲重新審視自身定位:一方面,歐洲需要通過加強內部合作,提升應對危機的能力;另一方面,歐洲也試圖在美俄之間尋找「第三條道路」,以維護自身的戰略獨立性。
然而,這種調整並非一帆風順。英國的回歸固然增強了歐盟的資源池,但其「脫歐」後的經濟疲軟(如對歐盟出口下降21%)仍可能成為合作的掣肘。此外,歐盟內部對「戰略自主」的理解差異,也使得防務合作難以形成統一的步調。例如,法國對英國參與防務工業的限制,反映出部分成員國對「過度開放」的警惕。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英歐峰會也折射出全球秩序重構的複雜性。美國主導的單極霸權正在鬆動,但多極格局尚未完全成型。歐洲國家既無法完全脫離美國體系,又不願淪為美國的附庸,只能在夾縫中尋求「有限自主」。這種狀態下的合作,注定是充滿矛盾與妥協的──正如馮德萊恩所言,英歐關係的新篇章,仍需在實踐中不斷書寫。
歐洲的「中間路線」能否走得通,取決於其能否在經濟自主、安全共同體和外交協調取得突破。如果歐洲能在這些領域形成合力,其「有限自主」的戰略或許能為全球秩序的重構提供新的可能性。否則,英歐峰會終將成為一場毫無意義的空談,而歐洲也將繼續在焦慮與團結的矛盾中循環往復。
國際關係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