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來,美西方媒體一改以往報道中國時的「陰間濾鏡」,接連刊出多篇相對客觀文章和報道。從《一個屬於中國的世紀可能已經到來》、《中國遠遠落後於美國的時代已經終結》,再到《迅速崛起的中國軍備工業》等等,儘管當中仍然夾雜着「西方中心論」,但文風和畫風已與以往大不相同。
何以會有如此變化?是西方媒體「痛改前非」,還是他們「良心發現」?其實,這既是美國霸權坍塌、話語體系崩潰的側面反映,更是國際政治格局深刻調整的突出體現。
美西方媒體的變化,可以從三個層面來分析:
一是現實層面,「斷糧」的後遺症。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台後,推出一系列「削赤」舉措,包括裁撤「國際開發署」(USAID),以及關閉「美國之音」、「自由亞洲電台」等媒體。這類機構和媒體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抹黑和攻擊中國。而一旦「斷糧」,最直接的反映就是相關的抹黑聲音突然少了,其「後遺症」就是,讓一些非直接受控於美國當局的媒體,有了獨立思考的空間。
再加上特朗普推出一系列的貿易戰、關稅戰等政策,分化了西方世界。許多人一夜之間突然發現,原來他們真正的敵人不是中國,而是總統權力不受控的美國當局。另一方面,關稅戰又嚴重侵害了大量普通民眾的利益,他們將自身的憤怒,轉化到對美國當局的批評和攻擊,同時重新審視中國對全球貿易自由化、對世界經貿合作的重要促進作用。
二是系統層面,話語霸權的坍塌。美國長期打着「自由主義」的旗號,進行各種意識形態的政治操作,從北非的苿莉花革命,到東歐的顏色革命,再到入侵伊拉克和阿富汗、高度介入俄烏衝突,美國以自身的軍事和金融霸權,構建了一套以美國意識形態為中心的話語體系。然而,20年來的事例,不僅無法證明美國的正確性,反而撕下了其極度虛偽的裝扮。再加上以色列對加沙屠殺造成的人道災難等等事例,美西方的傳統「自由主義」話語體系,已經到了無法繼續圓謊的地步。
當失去了所謂的「道德高地」,也沒有了足以鼓動人心的「政治論述」,那麼其所要維繫的媒體話語體系也就如沙子堆砌的城堡。近幾個月來,特朗普以極端的手段,例如揚言「吞併加拿大」「奪取格陵蘭」,以及出賣烏克蘭等,有如親自推倒了這個體系。而中國自始至終堅定捍衛國家利益,迫得美國讓步,展現了強大的責任感和擔當。這些都讓一些長期深受美國洗腦的媒體人或民眾,不得不進行反思,反思不只在於具體的政策,更在於美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政府角色。早前《紐約時報》巴黎分社社長的文章《「西方」概念坍塌,中美俄歐多極化時代》就是很好的心態反映。
三是形勢層面,中國崛起的客觀大勢。不久前,美國國會舉行了一場聽證會,美國所有主要的人工智能巨頭高管出席,且眾口一詞認為美國領先不了中國多久。昨日,英偉達CEO黃仁勳接受訪問時再說,「全球50%的AI研究人員是華人,你無法阻礙他們,(美國)無法阻止他們推進AI發展」。這些美國精英的觀點說明一個客觀事實,這就是他們意識到中國的發展已經到了不可阻擋的階段,不管美西方願不願意,也需要正視中國的崛起。
5月19日,《紐約時報》刊出評論:《中國遠遠落後於美國的時代已經終結》,文章直言:「中國已在諸多技術領域與美國不相上下,甚至居於領先水平,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這樣的前沿領域。」另一篇智庫學者在《一個屬於中國的世紀可能已經到來》文中指出,「多年來,理論家們一直在設想一個『中國世紀』的到來……那個世紀可能已經到來。」
不僅是美國媒體和社會,歐洲同樣如此。BBC早前推出《中國製造2025》的紀錄片;昨日,德文媒體《新蘇黎世報》推出印巴空戰之後的總結文章《迅速崛起的中國軍備工業》。這些媒體在中國發展的客觀事實面前,不得不正視,也不得不面對這樣的未來。
香港《南華早報》早前在一篇文章中,追蹤了2019年至2025年期間與中國經濟、技術和環境相關的關鍵字出現頻率,關鍵字被分類為正面、負面或中性。並分析了包括BBC、CNN和《紐約時報》等10間媒體。結果發現,這些媒體2019年有關中國的報道中,近70%帶有負面色彩。然而到2025年,負面報道的比例下降到40%左右,同時所有類別的中立報道和對經濟的正面報道都有所增加。這樣的數據說明,一個前所未有的變化正在悄然發生。
當然,如今集中出現的「熱捧」中國的文章,並不代表美西方媒體就真正能全面客觀看待中國,也不代表美西方民眾就能改變根深蒂固的對華偏見,更不能低估中國發展將要面對的種種風險挑戰。但歷史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美西方媒體的轉變,正在說明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正在來臨,套用美國媒體所言「一個屬於中國的世紀正在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