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8日至13日,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在澳門進行為期六天的考察調研。其間,夏主任於5月12日與澳門工商界人士座談,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視察澳門重要講話精神,就推動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助力強國建設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並向港澳工商界提出「4點希望」。
商界與國家、商界與社會的關係是一個地方治理興衰的永恆主題。任何企業都在當地的政策和規管環境下營運,如果無視這些外部條件的限制,實難言成功。夏寶龍指出,「資本無國界,商人有祖國」。事實上,香港大部分成功的企業集團都在改革開放初期投資祖國大地,在見證祖國發展迅速的同時也為祖國的繁榮作出貢獻。
面對當前複雜的國際局勢,夏寶龍認為港澳工商界肩負着極其重要的時代責任,並提出「4點希望」:一是發揚鬥爭精神,團結一致愛國護港、愛國護澳;二是堅定發展信心,扎根港澳繼續做大做強;三是發揮自身優勢,突出重圍擴大開放、擁抱世界;四是面向海外講好港澳故事,旗幟鮮明唱響港澳、唱響中國。
中央期許要求一脈相承
夏主任對工商界的期許其實是一脈相承的。2023年12月,他在全國港澳研究會成立十周年慶祝大會上表示,香港工商界要做到「富而有責、富而有義、富而有愛」;今年1月,他在全國港澳研究會的專題研討會也提到,工商界「特別是在當前複雜的國際形勢下,要展現更強烈的愛國情懷,要體現『烈火金剛』的堅強品質,積極探索新產業、新業態」。
為貫徹落實夏主任提出的「4點希望」,港澳工商界應齊心聚力,共同思考「投資什麼?投資哪裏?如何投資?」三個重要問題,筆者在此談一下粗淺的看法。
首先,工商界應該「投資什麼」?夏主任表示,港澳地區要精準把握自身優勢與國家需求的結合點,充分挖掘港澳優勢和資源稟賦,主動識變應變求變。在投資和產業布局上,要緊扣國家戰略所需,積極調整方向。港澳工商界應加大對新興產業的投入,如低空經濟、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領域。新興產業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市場空間,能夠吸引更多的資源和人才集聚,形成新的產業生態。這不僅能夠提升港澳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使港澳從傳統的產業角色向更具創新性和高附加值的環節轉變,還能為港澳經濟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第二,工商界應該「投資哪裏」?香港未來的發展重點肯定是北部都會區。橫琴、前海、南沙、河套重大合作平台以及北部都會區等建設,是具有「一國兩制」特色的高水平開發建設。北部都會區對香港未來的經濟發展具有深遠的戰略價值,它將改變香港長期依賴傳統領域的經濟結構,推動經濟多元化發展,為香港經濟注入嶄新的動力與活力。這裏不僅匯聚了大量的科技園區和創新型企業,還得到了政府在基礎設施和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香港的金融機構可憑藉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結合深圳的創科環境,為灣區的科技企業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務,不僅提供風險投資和投後管理,還包括企業戰略規劃等專業支援,助力這些企業的技術研發與市場拓展。同時,香港的高校和科研機構與內地企業深度合作,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與應用,為創科產業提供強勁的技術支撐。北部都會區的濃厚創新氛圍也有望吸引更多在外的港澳人才回流發展。港澳可大力引進海外高精尖緊缺人才來到本地,打造國際高端人才聚集高地。
基建投資不是簡單「商業行為」
最後,工商界應該「如何投資」?在「一國兩制」框架下,香港、澳門雖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但自由並不意味着毫無約束,法律管制發揮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謂「在商言商」而完全無視法律和國家安全的規定,是站不住腳的。在完善營商環境方面,特區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包括通過《競爭條例》打擊壟斷行為,而各種牽涉國計民生的企業例如電力、燃氣、交通運輸等無論在資產回報率和價格方面都要很嚴格的規定。
在中美正在進行可以說是「無硝煙的戰爭」當前,每一個人每一個企業都要思考自身的行為是為了國家的長遠利益,還是添煩添亂甚至是出賣國家利益。近月有關長和集團擬出售包括巴拿馬運河兩端重要港口在內的全球多地資產,引起廣泛關注和激烈批評。基建投資從來不是簡單的「商業行為」,無論購入和出售都必須得到政府部門的同意。巴拿馬運河作為全球海運的關鍵「咽喉要道」,對於國家的貿易、經濟安全和能源安全等多個領域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相關企業在全球基建投資有數十年的經驗,期望他們能做出符合國家安全、發展利益和企業自身未來發展的明智決定。
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創辦人兼主席、北京市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