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數據顯示,香港首季度GDP同比實質上升3.1%,大幅高出市場預期,旅遊業的強勁復甦是其中重要因素。剛過去的五一假期,紛至沓來的海內外遊客隨處可見,本屆特區政府的旅遊發展策略取得積極成效。未來可順勢走多一步,用「旅遊+」的思維為經濟增長提供動力,並以生動敘事向內地及海外受眾講好新時期的香港故事。
作為香港的支柱產業之一,旅遊業對促進香港經濟增長作出了積極貢獻。隨着中央惠港政策持續擴容,包括擴展內地居民赴港「個人遊」城市,恢復並擴展「一簽多行」和提升免稅額度刺激購物消費等,旅遊業在香港經濟民生上的作用將進一步提升。據測算,2025年旅遊業對香港GDP貢獻率有望回升至5.2%,特區政府期望五年後旅遊業帶來的增加價值提升六成至1200億港元,就業人數增至21萬人,這對正面臨外部困局和挑戰的香港經濟,無疑是一抹難得亮色。
構建豐富立體的香港故事
特區政府在去年底公布《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提出4大發展策略133項措施,無論是「旅遊+文化」、「旅遊+盛事」,還是「旅遊+美食」「旅遊+生態」「旅遊+節慶」……都是為了鞏固香港作為世界級首選旅遊目的地的地位。而除了經濟考量外,其背後還有更宏遠的理念設計──用好旅遊平台向外界更好展示香港形象,講好由治及興時期的香港故事。
原因很簡單,旅遊是最直觀認識一個地方政治、經濟、文化和風土人情的方式。國家改革開放早期,大量外國人蜂擁進中國,用親眼所見打破了有關人權和發展等方面的偏狹認知,一個生機勃勃和欣欣向榮的現代中國在很多人心中打下烙印,客觀上促進了全世界對中國的投資熱潮。這個道理對香港同樣適用。旅遊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更是香港向外界展示自身的重要窗口。
沿此邏輯,當下香港要做的事情也就十分明晰:善用現有旅遊資源,在其基礎上用心建構豐富立體的香港故事,一方面向內地遊客展現香港由亂到治邁向由治及興的向好變化,進一步拉近內地與香港人心的距離;另一方面向國際遊客呈現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的安全、開放與包容,以事實駁斥美西方反中亂港勢力的抹黑和誣衊。
毋庸諱言,隨着2003年內地居民赴港「個人遊」的展開,兩地民眾在密切接觸中難免會產生一些摩擦和誤解,而如今隨着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進程的加快,內地與香港的互動正呈現出積極向好的趨勢。統計顯示,2024年全年訪港旅客約為4500萬人次,其中內地是最大的訪港旅客市場,訪港旅客共有3400萬人次。2025年第一季度訪港旅客量約1220萬人次,其中內地旅客約925萬人次,同比增加6%。疫情後「港人北上」的浪潮則進一步連接起內地與香港互動的日常,每逢節假日大批香港人到內地購物、飲食和旅遊,雙向奔赴令雙方心理距離持續拉近。
經歷過2019年黑暴後,香港在內地的正名尤為重要。五一假期裏,從傳統的購物遊到新興的深度遊與生態遊,內地遊客逐漸深入香港的城市肌理,以各種「打卡」切身感受「愛國者治港」所帶來的轉變,香港的服務和接待也呈現出「好客之道」的濃濃善意,友好互動進一步促進了人心之間的相匯相通。
友好互動促進人心相匯相通
香港要通過旅遊實現正名的,更有國際社會的面向。今年是香港國安法實施五周年和《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實施一周年,美西方反華勢力長期以來通過種種違背事實的言論和行為攻擊並污名化香港,讓外界對香港產生嚴重誤解。只有讓海外的民眾親自來走一走、看一看,才能打破長期環繞其的「資訊繭房」,向世界還原一個客觀真實、欣欣向榮的香港。在世界百年未有變局加速演進的當下,吸引更多外國遊客來到香港,實際感受這裏的生活、文化和營商環境,就是講述香港故事的最好方式。
一邊「走出去」,一邊「請進來」。國家單方面免簽政策取得的良好經濟效益和傳播效益,值得香港認真學習借鑒。尤其在美國肆意進行貿易霸凌,威脅全球自由貿易和多邊體制之時,香港更要堅定開放姿態,向八方遊客張開懷抱,並以此塑造嶄新香港形象,講好自信香港故事,為由治及興的歷史性轉變提供更大助力。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