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國界記者」上周公布新一年的所謂「世界新聞自由指數」,聲稱特區政府打壓新聞自由導致個別媒體倒閉、記者逃亡,新聞自由排名因而錄得新低云云。「無國界記者」打着「記者」旗號,實際上根本不是真正的新聞組織,而是美國所豢養的政治打手。其胡編亂造的「新聞自由指數」,根本無關真正的傳媒工作環境,而是服務於幕後金主政治意圖的「打壓指數」。事實上,該組織諮委會成員之一,曾是黎智英國際法律團隊核心成員。這樣的組織,有何公信力可言?
政治操控的新聞自由指數
「無國界記者」每年都會發表所謂的新聞自由指數,然後會被一些別有用心媒體大肆轉發,藉機攻擊某某地方新聞自由如何不堪。但問題是,這個所謂「新聞自由指數」的標準為何?標準之間的比重又如何判斷?抽訪如何進行?分析計算方法又是什麼?這些關鍵地方的具體操作幾乎都是語焉不詳,這個由政治操控的新聞自由指數究竟憑什麼具有這麼大的代表性?難道就單憑「無國界記者」的招牌嗎?
要說明這個排名的荒謬之處,不妨先看看下面幾件事:今年3月,卡塔爾半島電視台表示,該電視台記者Hossam Shabat在加沙北部被殺,其生前曾在社交媒體發文稱,如果自己被殺,很可能是被以色列軍方鎖定;就在同一日,巴勒斯坦媒體《Palestine Today》記者Mohammad Mansour一家,亦於南部汗尤尼斯被殺。自2023年10月以來,以色列對加沙發動攻擊的過程中,已有208名新聞工作者死亡。
然後是今年1月,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後,美國國防部向美國新聞協會稱,五角大樓的媒體空間「寶貴」,為體現「公平公正」,啟動「媒體年度輪換計劃」,從電視、紙媒、廣播和網絡新聞中各選擇一個進行輪換,讓那些從沒機會採訪的媒體也能得到機會。結果包括《紐約時報》、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等4間報道過特朗普「黑料」的傳媒,被「輪換」下來。取替而上的,則一律是支持特朗普的右翼媒體。
根據2022年的統計,美國發生了近130宗有損新聞自由的事件,包括40宗記者受到攻擊的案件;翌年,美國有至少12名記者被捕或遭到檢控,就算是報道正常新聞也被定罪。去年,「無國界記者」自己也不得不承認,「美國地方執法部門採取了具有寒蟬效應的行動,包括突擊搜查新聞編輯室並逮捕新聞工作者」。
再來是去年8月,英國一名專門報道巴勒斯坦新聞的記者,由外地乘搭航機抵達倫敦希思羅機場後,因為涉嫌觸犯英國《反恐法》,表達信任或採取行動來「支援被禁止組織」,要英國當局動用到6名警員到機場進行拘捕,並關押審訊24小時。而據該記者後來的說法,他曾在上飛機前,批評以色列在加沙的軍事行動是恐怖主義。
2020年,台灣通訊傳播部門以所謂「多次違規」、「內控機制失靈」為由,決定不予立場較親大陸的中天電視台續牌。當時「中天」被台灣當局裁罰21次,其中14宗與政治相關,16宗尚在爭訟當中,並且只有5宗確定違規。因此當「中天」不獲續牌消息傳出後,隨即被不少人質疑民進黨用政治手段來打壓異己。「無國界記者」也有對事件作出過回應,但僅是對受影響的記者表示遺憾,卻認為民進黨此舉不涉及侵害新聞自由,更親自為其背書稱「新聞自由並不是指毫無管制」。
上述提及的這些地方,包括美國、英國、以色列、台灣,在「無國界記者」的新聞自由指數中,排名都高於香港數十位,豈不荒謬!所以「無國界記者」是覺得政府用「莫須有」罪名不續發電視台牌照的台灣、禁止報道政府負面消息的美國、禁止記者批評以色列軍事行動是恐怖主義的英國,以至涉嫌殺害記者的以色列,都比註冊傳媒數量不斷錄得增長的香港更有新聞自由?這個充滿政治成見、標準不明的排名,反映的根本不是客觀的傳媒工作環境,而是「無國界記者」的政治意圖,暴露的只有「無國界記者」的齷齪打手本質。
所作所為污辱「記者」二字
類似的事件去年已發生過一次,「無國界記者」成員白奧蘭(Aleksandra Bielakowska)在去年4月欲來港旁聽黎智英案被拒絕入境,隨即藉故抹黑《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又誣稱香港新聞自由受損、已成為「危險地區」云云。但該組織東亞辦事處執行長艾瑋昂卻成功入境,令白奧蘭的抹黑瞬間變成笑話一樁。
再多說一點,「無國界記者」英國諮詢委員之一的Caoilfhionn Gallagher,其實正是黎智英所謂國際法律團隊的核心成員。2020年「無國界記者」還曾向黎智英頒發過年度「新聞自由特別獎」,表彰其「對新聞自由的貢獻」云云。一個以「無國界」為名的組織,背地裏卻「國界分明」,而且充斥着大堆不為人知的利益瓜葛,「無國界記者」是假,「無國界打手」才是真。其所作所為,是真正新聞界之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