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4月24日順利發射升空,並成功對接於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徑向端口。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35次飛行,是神舟系列飛船第15次載人飛行,也是航天員乘組順利完成我國航天史上第6次太空會師。有外媒說,「隨着每次任務的成功,中國繼續鞏固在下一個太空探索時代的地位。」
55年前的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吹響了中國人進軍太空的號角。到今天,中國實現了「嫦娥」探月工程、「天問一號」火星任務、「羲和號」太陽探測衛星、建立了「太空家園」天宮空間站,並與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近200份政府間航天合作協議,涵蓋月球探索和載人航天等多個領域。
我國航天今天取得傲人的成功殊為不易。長期以來,某些國家在航天領域對中國實施嚴苛的制裁和打壓,試圖遏制中國發展。但事實證明,封鎖非但沒有讓中國止步,反而倒逼中國以更大力度推進自主創新。
科技自立自強突破封鎖圍堵
由美國主導的國際太空站項目,自1990年代起將中國排除在外。美國國會2011年通過《沃爾夫修正案》,明確禁止美國太空總署及白宮科學和科技政策辦公室與中國進行任何形式的航天合作。美國長期將衛星及相關技術列為「軍事敏感設備」,禁止向中國出口。美國還施壓盟友限制其與中國航天合作。
但是,我國航天事業用半個多世紀的艱辛奮鬥證明,封鎖圍堵阻擋不了中國自主創新的腳步。美國對華航天限制短期內雖增加了中國技術攻關的難度,但長期來看加速了中國航天全產業鏈的自主化進程。這種「脫鈎」更是導致美國企業失去中國市場(如衛星發射),並促使更多國家尋求與中國開展非西方主導的航天合作。
今天,當美國再次揮舞關稅大棒,甚至以高達245%的離譜關稅,妄圖以「脫鈎斷鏈」來訛詐中國時,中國航天55年的歷程是一個重要的啟示。
中美博弈最核心的領域是高科技。突破美國科技封鎖,以科技自立自強闖過卡脖子瓶頸,實現高質量發展,令產業鏈向高端升級,是中國走向更大發展的唯一出路。「制裁」只會令中國更強大早已不是口號,不僅航天事業證實了這一結論,國家近年在多方面的突破,包括AI、芯片、機器人、無人機、量子計算等等都證明,美國的制裁最終視害人害己。美國不會因此更強大,相反給了中國更強大的動力。
2011年美國國會通過的《沃爾夫修正案》,目的是通過阻斷中美太空合作,遏制中國太空技術的迅速發展,擋住中國航天事業的崛起之路。在該條款提出十年之際,美國安全世界基金會專門舉辦研討會,評估其效果與得失。曾擔任美國太空總署署長八年的查爾斯.博爾登在會上說,沃爾夫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是減緩或阻止中國開展太空計劃,它根本沒有做到。
歷史的映照和借鑒是那麼清晰。今天,香港在參與國家航天事業上已經邁出了重要步伐,香港多所高校在國家重大項目上有作為,證明香港也能行。接下來,將會有香港載荷專家飛向太空。
確定性是香港底氣所在
我們在為香港科學家驕傲的同時,也需要從國家航天歷史以及科技加速發展中汲取經驗和力量。在應對美國的關稅大棒和各種制裁上,一定要有戰略定力,相信笑到最後的必然是站在歷史進步的一方。
目前,特區政府和香港社會各界都在行動,既有在創新科技上的加大發力,也有在海外新市場的全力拓展。更多的人在考慮,從如何危機中尋找轉機。我們堅信,即便當前全球經濟風高浪急,但香港擁有的獨特優勢依然不會變,這是香港的確定性──這些優勢包括背靠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超大市場,中國經濟的穩定性和長期增長潛力愈發明晰,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毋庸置疑。而且國家對香港的支持一如既往;香港「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長期不變,依然是連接內地與世界的橋樑,而且重要性更加突出;香港免稅港、資金自由出入、普通法體系、專業人才等優勢確定性並未被撼動;加上香港正進入加速度創科發展,這是不會被逆轉的。面對世界高度不確定性,香港的確定性更顯得難能可貴,這也是我們的底氣所在。正如李家超特首所說,「國際金融機構不會忽視這一點。」
江西省政協委員、江西省旅港同鄉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