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書時,國家安全的定義是不讓外敵入侵我們的家園,讓市民安居樂業、經濟可以穩步發展、社會各界可以各展所長。但過去十多年,香港經歷太多的挑戰,讓我們了解國家安全是涉及多個維度。巍巍中華,最需要對國家安全覺醒的地方是香港、最佳培育這份覺醒的地方是香港,因為香港最對外開放、最與外融合、最受外來影響、最易遭受國安挑戰。
面對國家安全的多維度挑戰,香港既要堅定維護國家安全,亦要用好「八大中心」的定位,發揮好內聯外通、助力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和推動中外文化交流的功能。
4月15日,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以視頻方式出席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開幕典禮並發表主旨講話。夏主任表示:「美國一而再、再而三對香港進行遏制打壓,換來的只能是其在香港的代理人的加速滅亡,最終必將反噬其自身。讓美國那些『鄉巴佬們』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面前去哀鳴吧!」
夏主任的講話反映國際地緣政治形勢的嚴峻,香港自然不能置身事外。在港英時期,香港是西方「觀察」中國的基地,當時西方情報界流行的說法是:「要知道中國發生什麼,問美國駐港領事館便最清楚。」回歸後的香港,不再是西方國家的觀察基地,而是維護國家安全的第一線。
去年,我出席一項國家安全教育日活動時,閱讀了總體國家安全觀資料小冊子,對總體國家安全觀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總體國家安全觀涵蓋20個重點國安領域,三個傳統的國安領域是:政治安全、軍事安全、和國土安全。另外17個領域包括較為人熟悉的經濟安全、金融安全、生物安全、網絡安全,亦有較少備受注目的文化安全、海外利益安全、人工智能安全、數據安全、生態安全、糧食安全和資源安全等。近期也有國民教育活動內容包涵這20個領域。
國家安全20個重點領域之首是政治安全。香港的政治安全曾經飽受衝擊,不但立法會因亂港分子的「拉布」和搗亂等令工作嚴重受阻,更發生黑暴事件,香港國安法頒布實施後,香港實現由亂到治,社會恢復原有規律。
香港社會曾經有一種錯誤想法,認為國家安全是「國家」的事,與市民日常生活無關。事實是國家安全從來不是遙遠和抽象的概念,而是全港市民最貼身的福祉所在。沒有安全,企業談何營業和創業?沒有穩定,市民談何教育、醫療、交通、住房?一旦社會動盪,所有人都會受到影響,無一幸免。
企業家要做好維護國安角色
面對多維度的國安挑戰,維護國家安全不僅是政府的責任,而是香港社會每一個人的共同責任,尤其是企業家。
有人以為企業只需關心生意商機,不問政治,但在現實世界裏,沒有國家安全,就沒有海外市場;沒有穩定,就沒有貿易。國家安全,是營商環境最核心的基礎設施。今天的企業,無論是本地集團或國際公司,都要將國家安全觀嵌入營運邏輯之中。這包括資訊科技上的網絡安全、資金往來的金融安全、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營運安全等。
企業家要做好國安維護者的角色,也應擔起建設者的責任。尤其是面對美國挑起關稅戰對全球經濟帶來的不確定性,國家和香港能夠提供穩定、可靠和可預測性,成為企業家最佳的長遠投資,亦是企業家在國家安全領域轉守為攻的最佳出路。最新一期《經濟學人》雜誌更直言:在中美關稅戰分隔兩大經濟體情況持續之下,香港或可扭轉過去數年的困局,收復失地。
國家和香港的穩定和可預測性,再加上香港的國際化優勢,令企業可以放心作長期規劃、積極參與長期建設、貢獻制度創新、引領品牌和價值方向。在這個時代,能與國家發展戰略同頻共振的企業,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企業,亦會是最成功的企業。
增強文化自信糾正錯誤觀念
在其他領域的國家安全,同樣是香港人人有責。文化領域的「軟刀子」對社會的破壞力不亞於軍事侵略,文化安全的核心包括增強年輕人的文化自信,亦包括助力國家提升國際話語權。近年特區政府推動國民教育、成立「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拓展中外文化交流政策,以及在媒體敘事中,糾正以往部分年輕人崇洋媚外的錯誤觀念,這一切都是對國家安全的維護。加上近日美國總統對哈佛大學的脅迫,更或會為香港發展成為國際教育樞紐的努力帶來契機,以及讓香港更有效地展現融會中外文化的軟實力。
由於香港獨特的歷史和文化背景,香港對國安的醒覺雖然遲來,但香港有的是拚勁和韌力,香港憑着急起直追的幹勁,必定會堅定地與國家站在一起,堅定地維護國家安全。將來的歷史不會忘記,在國家安全的覺醒路上,香港各界人士和企業家以國家支持為盾、以靈活創新為劍,在沒有硝煙的戰場守護了「一國兩制」。這道澎湃的生命力,會不斷增強,並匯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洪流。
因為今天的孩子讀書時,已知道整體國家安全觀的多維度。他們不再只是覺醒的一代,更是自醒的一代。
團結香港基金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