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矚目之下,創造「政治奇跡」的特朗普宣誓就職入主白宮,正式開啟第二任期。
在這一刻,非同尋常的是中美聯手打破慣例:特朗普打破慣例邀請中國國家領導人出席就職典禮,中國則應邀由習近平主席特別代表、國家副主席韓正出席特朗普就職典禮。可資對比的是美國傳統盟友都未受邀,集體缺席。
不僅如此,在特朗普就職前一天關停的TikTok恢復了服務,特朗普就職後簽署行政命令延後75天實施「不賣就禁用」法律,並提議中美成立合資公司,各佔50%的股份。而在就職前三天更按傳統和中國領導人進行通話。也就在幾乎同一天,美國媒體透露,特朗普要在就職一百天之內訪問中國或邀請中國領導人訪問美國。要知道,中美建交以來雙方唯一沒有互訪的就是拜登政府時期。
此前,特朗普更在就職前的記者招待會上表示:「美中兩國聯手可以解決世界上所有問題。」
如果僅看這一波接一波的橄欖枝,都會給世界以錯覺:彷彿正在進行戰略博弈的是美歐而不是中美。當然事實並非如此。
首先,中美是結構性戰略矛盾。美國作為守成國家,確保霸主地位是其最高利益,它把中國視為唯一有挑戰能力的競爭者而全力遏制。中國則要排除一切阻力,全力實現中華民族復興。這決定了不管美國誰執政,都會對中國進行全方位打壓,區別只是方式、手段和結果的不同。
向中國示好以獲得更大利益
事實上,如果回顧特朗普第一任期,中美也是高開低走。第一年實現親密互訪,第二年就開打史無前例的貿易戰,雙方關係動盪衝突。西方輿論一直誣稱中國是東西方對抗衝突的原因。但實際上中美從持續幾十年的接觸加遏制,轉向完全遏制就始自特朗普出任美國總統。美歐關係前所未有的動盪也是一樣。
特朗普再度勝選之後,其特點是對盟友示之以硬,對中國則示之以軟。在全球可謂軟硬兼施。對於盟友,由於利益和歷史因素,不會走向攤牌更容易達成妥協,所以先拉高要價,以獲得更好的談判地位。對於中國這個對手,談判和妥協都不容易,故先示好,以退為進。因為美國很清楚,中國為了減少衝突、盡可能穩定中美關係或者拖延雙方攤牌的時間,會積極回應美國的示好。在這個過程中,美國正好可以獅子大開口,對中國漫天要價,以獲得比對抗這種方式更大的利益。
其次,特朗普是打着「美國優先」的旗號獲勝的。他在就職講話中也再次將此理念放到突出位置。因此他最急迫要做的事情有兩個方面:
一是國內事務優先,要對國內「撥亂反正」。就職當天就宣布兩個緊急狀態:南部邊境緊急狀態,派軍隊進行大規模的非法移民驅逐。能源緊急狀態,撤銷《綠色新政》,以鑽探石油。其他的還包括把販毒集團指定外國組織恐怖組織,運用聯邦和州執法部門全力打擊。他自己聲稱第一百天要簽署一百個行政命令。從簽署命令到執行命令、完成命令將佔去他任期初期主要的精力和時間。
二是對外要甩掉包袱。這主要是正在進行中的俄烏衝突。其他還有再度退出各種國際組織和協定,比如《巴黎氣候協定》。這其中需要中國協助的就是俄烏衝突。對於特朗普而言,這兩方面要取得成效都需要時間,俄烏衝突還需要中國出力。為此在這個階段特朗普也只能對中國示好,避免精力分散。
所以在這個階段,他會以示好的方式和中國進行談判,並提出從經貿到外交的要價。既可爭取時間解決最緊迫的問題,也試圖達到逼迫中國作出更大讓步的目的。這一階段過後,特朗普2.0時期中美關係的真面貌就會完全暴露。
第三,除了結構性矛盾,這四年影響中美關係的因素還有很多。一是特朗普本身不可預測,反覆無常。二是不管是特朗普第一個任期還是隨後的拜登任期,都發生過體制內盟友或者官僚自行其事並造成嚴重後果的事件。特朗普時期是孟晚舟事件,嚴重衝擊了中美關係,但曾有指特朗普並不知情。拜登時期則是同黨時任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竄訪台灣。雖然拜登宣稱不贊成,但卻無力制止。
現在特朗普團隊雖然忠誠度很高,但對華多數是極端鷹派,很難排除利用自己的職權對中國發難,特別是在台灣問題上,從而製造衝突。
衝突難以避免但或能妥協
三是突發事件的出現。全球化時代,使得各國的相互影響和聯繫非常密切。如果兩國關係良好,出現一些問題往往大事大化小,小事化了。但如果關係緊張,小事也會升級到國家層面。比如特朗普第一任期席捲全球的疫情。二十一世紀以來,疫情已經常態化,幾年一次。唯獨這一次嚴重影響了中美關係。根本原因還是在於雙方的關係已經惡化。拜登時期發生的氣球事件也是如此。假如是澳洲的氣球,根本就不會是問題。
因此,未來四年,中美之間突發事件既難以避免,發生時也往往會被政治化而大幅升級。不過考慮到特朗普的商人性格和對經濟利益的追求,未來四年中美發生的問題惡性程度,不會高於佩洛西竄訪台灣這種嚴重衝擊中國紅線的事件。雖然不可預測的衝突可能增多,但只要不是價值觀和安全這些領域,總歸是能夠妥協。
對於中國而言,對內抓住歷史機遇推動改革加速發展,對外加大力度拉住歐洲、打破拜登時期對中國周邊的圍堵,進一步改善與英國、日本、韓國、澳洲以及印度的關係。正如特朗普第一任期期間,中國迅速縮小了和美國的總體差距。現在特朗普2.0來了,中國也一定不會錯過。
旅法政治學者、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