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近日公布北部都會區牛潭尾發展建議,打造大學城、綜合醫教研醫院及綜合住宅社區,預計將與新田科技城發揮協同效應。本月初,QS公布「2025年亞洲大學排名」,香港三間大學進入前十名。無論在硬件或軟件方面,香港已具備打造成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有力先決條件。要提升本港留學品牌的國際影響力,除了提升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亦需在學生住宿配套等多方面着筆墨,營造高質量的學習體驗和生活氛圍,才能增強非本地生畢業後落地生根的信心,推動香港成為國際高端人才的聚集高地。
近年來港留學的非本地生數量快速增長,2023年逾6.2萬境外學生獲批簽證來港,與2013年相比增長約120%。自2024/25學年開始,「八大院校」非本地生限額已進一步放寬至最多四成,而現時幾所院校僅能提供約3.8萬個學生宿位,勢將有更多未能申請上宿舍的非本地生轉投私人市場。今年八月,在來港學生與就業人才的雙重住屋需求影響下,差餉物業估價署的私人住宅租金指數回升至近五年新高,不利進一步吸引和長遠留住人才。因此,為非本地生提供足夠的可負擔住宿配套,是推動留學經濟的關鍵所在。
現時業界試行將酒店等私人物業改裝成學生公寓,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有9間私人營運改裝學生公寓,提供近2900個宿位。不過,酒店與學生公寓在初始設計上具有較大分別。酒店主要為商旅人士提供短期住宿,內部空間設計突顯私密性;而學生公寓則為年輕學生提供長期租住服務,具備更充足的日常生活設施,以及多元公共空間,鼓勵學生之間的互動社交,營造宿舍文化氛圍。由此可見,改裝學生公寓雖可視為在中短期緩解學生宿位供應壓力的方式,但改裝單位受規劃用途、地契限制,未必能完全切合學生的生活需求。
在倫敦、巴黎、巴塞隆拿等歐洲熱門留學城市,盛行發展「特建學生宿舍」(Purpose-Built Student Accommodation, PBSA),通常由專門發展商開發,並會與附近大學保持密切合作,部分發展商在建成後會選擇自主經營,亦有部分會轉售予專業營運商。
與一般私人住宅的出租單位相比,這類宿舍單位配置完善傢俬,學生無需提供資產證明,租住更為便利。而與酒店改裝單位相比,這類宿舍提供遊戲室、自修室、飲品吧等更多功能的公共空間,此模式能夠彌補狹小單位的空間不足,亦能在長遠紓緩非本地生對私人住宅租務市場的壓力,為香港學生住宿的長遠供應提供借鑒。
行政長官在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推出先導計劃,鼓勵市場以自資和私營方式改裝酒店和其他商廈,增加學生宿舍供應。政府亦會因應市場需求提供合適地塊讓市場興建新宿舍;政府在規劃「北都大學教育城」亦會預留彈性,便利學生住宿發展。
筆者期望,通過酒店改裝學生公寓與「特建學生宿舍」的雙管齊下,由中短期至長期逐步改善非本地生住宿緊張的現狀。事實上,「特建學生宿舍」所體現的「為租而建」(Build-to-rent)發展模式可適用於更多場景,隨着未來預計將有大量創科人才遷入北部都會區,「為租而建」發展模式亦為人才公寓的設計和開發提供思路,滿足人才靈活、高質量的住屋需求,更好配合區內產業發展,拉動香港經濟新引擎。
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