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知微篇/美國打不垮更孤立不了中國\周八駿

時間:2024-09-13 05:01:59來源:大公报

  195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和緬甸,分別同印緬兩國政府發表聯合聲明,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當時的背景是,二次大戰結束不久,東西方格局基本形成,但是,若干國家之間矛盾依然存在;朝鮮戰爭取得停火,但是,以戰爭方式對待國與國之間分歧的威脅依然存在。戰爭的代價是昂貴的,甚至是十分慘痛的。中國領導人高瞻遠矚,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家之間關係的準則,獲得國際社會廣泛支持。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排序,清楚展示它們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是基本條件;平等互利是積極合作、謀求共贏;具備了前四項,才談得上和平共處。換言之,衡量國與國之間關係是否「和平共處」,必須滿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

  因此,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與以蘇聯為首的東方陣營之間的「冷戰」,不是「和平共處」。否則,就毋須定義為「冷戰」。「冷戰」的性質是「戰」,即殊死較量,之所以不訴諸熱戰,首先是因為,二次大戰以空前慘痛的代價形成了兩個陣營各自勢力範圍,雙方皆不願意再大動干戈來改變既定格局;嗣後,由於美蘇皆擁有核武庫,形成「確保相互摧毀」的核平衡。

  「冷戰」不是「和平共處」,否則,1961年10月蘇共二十二大就毋須系統提出「和平共處、和平競爭、和平過渡」,主動爭取東西方緩和。

  那麼,「冷戰」是什麼呢?筆者認為是「和平共存」。漢語的「共處」與「共存」是有區別的。前者的「處」,是相互發生關係的意思。後者的「存」,是相互可以「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美蘇當年「冷戰」,不僅不相往來,而且,相互高度戒備。

  2024年8月2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中方的新聞稿中有一段是關於沙利文所言──「我願重申,美方不尋求打『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體系反對中國,不支持『台灣獨立』,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美方一個中國政策沒有改變,無意將台灣作為遏制中國的工具。美方希望同中方繼續保持戰略性溝通,找到美中兩國和平共存、美中關係持續發展的辦法。」

  白宮的新聞稿沒有中方上述報道。當然,美方不否認沙利文說過那些話。雙方報道上的這一差異,反映在美方看來,沙利文說過的這些話不重要。

  確實,從拜登到布林肯和沙利文,關於美方不尋求打「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體系反對中國,不支持「台灣獨立」,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美方一個中國政策沒有改變,無意將台灣作為遏制中國的工具,美方希望同中方繼續保持戰略性溝通諸如此類的話,皆口是心非。比較有新意的是,沙利文這一回在北京說了美方希望「找到美中兩國和平共存、美中關係持續發展的辦法」。

  其實,國家主席習近平一再強調的中國處理中美關係的原則「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就是中美兩國和平共處、兩國關係持續發展之道。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完全可以引領中美關係持續發展。問題的癥結在於,美方視中國為其維持全球霸權的最主要對手,必欲打垮中國,破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因此,中方的簡報把英語的「coexist in peace」譯成漢語的「和平共存」而不是「和平共處」,是準確地把握了沙利文陳述的美方觀點。

  美國自2018年上半年至今對中國逾6年打壓圍堵遏制,使其明白,中國太大,不可能被打垮,中國與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經濟聯繫太密切,不可能被孤立,這才產生與中國「和平共存」的念想。拜登政府反覆念叨美國不欲同中國打「新冷戰」,但是,聲稱欲同中國「和平共存」而拒絕「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便暴露美中已處「新冷戰」。

  資深評論員、博士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