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國際觀察/中國外貿開局有力夯實「質升量穩」基礎\張敬偉

時間:2024-04-17 04:02:53來源:大公报

  2024年一季度中國外貿成績單出爐,我國外貿總值歷史同期首次突破10萬億元人民幣,外貿增速創6個季度以來新高。據海關總署統計,一季度,我國貨物外貿總值10.17萬億元,同比增長5%。其中,出口5.74萬億元,增長4.9%;進口4.43萬億元,增長5%;出口和進口增速分別較去年四季度加快4.1個、2.3個百分點。堪稱開局有力、起勢良好,夯實全年「質升量穩」目標基礎。

  一季度外貿數據,凸顯兩大亮點。一是中國外貿總值歷史同期首破10萬億元,說明中國外貿「質升量穩」亮點突出,也彰顯中國外貿的實力擔當,穩固了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的地位;二是中國外貿一季度開局有力、起勢良好,是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標誌,為全球經濟注入了活力。

  一季度「三駕馬車」良好表現,動力強勁。一方面,精準投資開始發揮作用,涉及設備和汽車、家電與家裝的大規模以舊換新,將撬動6萬億規模的市場空間。此外,相關的以舊換新,激活消費市場的同時,新能源汽車和智能家電產業升級換代,也通過綠色、科技賦能形成新質生產力。另一方面,一季度出口增速較之去年四季度加快4.1個百分點,凸顯出口引擎動力逐漸發力走強。

  中國經濟開好局,全球經濟有活力。中國對全球經濟貢獻最大,是全球第一經濟引擎;一季度中國外貿開局良好,超過10萬億元外貿總額,也攪動全球貿易一池春水,盤活世界貿易循環。此外,中國連續十餘年成為全球第二大進口市場。今年一季度,中國進口總值4.43萬億元,同比增長5%,進口態勢持續向好,不僅為中國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和更好消費體驗,也為其他國家發展帶來機遇,並為全球貿易平衡作出貢獻。

  美歐保守越突顯中國開放

  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陰霾依然籠罩全球。特別是在美國,拜登政府依然堅持特朗普時代對華加徵關稅政策,而且對華科技企業的制裁力度強於特朗普時期。拜登政府還在高科技領域對華實施供應鏈限制,禁止美國企業對華進行高科技投資。更重要的是,美國開始重點針對中國新質生產力產品進行貿易限制。剛剛訪華的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全程批評中國新能源汽車等產能過剩,既是美國相關產業存在短板所致的單邊主義焦慮,也是美國打擊中國新質生產力的前奏。無獨有偶,歐盟早就盯上中國新能源汽車,最近兩個月歐盟對中國新能源產品發起四起補貼調查。

  美國和歐盟兩大貿易體越來越保守,越來越單邊主義,中國成為全球貿易開放包容和互利多贏的榜樣。開放的中國不僅強化了中國貿易內功,也夯實了「質升量穩」的基礎,使貿易成為拉動中國經濟穩中有進的強大動能。世界貿易是互利多贏的利益共同體,美西方的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在「傷人」的同時,更多的是「害己」。

  美國對華「全面脫鈎」到美西方集體對華「去風險」,中國依然是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美歐對華「新三樣」不斷進行各種調查,催生出中國全球領先、而且產供鏈完整的新興產業,並成為中國新質生產力的代表。美西方不斷揮舞貿易保護大棒,卻造成了嚴重內傷。一方面,G7對全球經濟的貢獻率加起來還不如中國,美西方在全球貿易中的話語權在降低(雖然不承認而且還在更瘋狂築起「小院高牆」搞對抗);另一方面,美西方在新能源汽車產業方面已經落後於中國。

  美對華加徵關稅做無用功

  中國貿易並未因為美西方的貿易壁壘而失去動力,反而形成「西方不亮全球亮」的多元化貿易格局。中國外貿韌性更強,騰挪的空間更廣,真正凸顯中國外貿縱橫四海的強大活力。

  今年一季度,美國跌落成中國第3大貿易夥伴,歐盟是中國第2大貿易夥伴,東盟則是中國第1大貿易夥伴,這一貿易格局或維持一段時間。值得一提的是,一季度,雖然中美貿易額(1500億美元)同比下滑4%,但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702億美元。這也說明,無論美國對華加徵關稅還是對華實施其他的貿易壁壘措施,在平抑對華貿易逆差方面幾乎做了無用功。

  同期,中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貿易額同比增長5.5%,高於同期中國外貿整體增速0.5個百分點;對拉美、中亞五國貿易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對RCEP其他成員國貿易額總值3.08萬億元,同比增長2.7%,佔中國貨物外貿總值的30.3%。此外,我國對9個金磚國家的進出口1.49萬億元,增長11.3%。這說明,中國貿易夥伴的多元化,不僅提升了中國抵禦外部風險的能力,也緩釋了來自美歐等國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的壓力,提升了中國在全球貿易體系的地位和話語權。

  值得一提的是,一季度民營企業的良好表現,為中國外貿「質升量穩」增加了底氣,夯實了基礎。據海關總署數據,一季度中國民營企業出口、進口增速分別快於整體外貿增速4.8個、7.8個百分點,民企外貿規模佔中國外貿總值的比重提升至54.3%。這不僅擊碎了所謂「國進民退」的謠言,也凸顯民營企業穩外貿穩增長的主體地位。

  國際關係學者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